本來覺得這個分類已經不會再更新了,不過這幾天裘莉的新聞鬧得熱烘烘的,和朋友聊到一些相關事情。有朋友提到看過說法是「就算乳腺切了,也會有可能轉移變成其他部位的癌」,覺得這說法有點奇怪。這邊就我乾脆簡單整理一下一些相關的東西,盡量寫得讓非本科上班族也能看懂好了。
話說這個問題其實有點有趣。一部分它是錯的,因為所謂的「癌細胞」這個通稱並不是單一均質的物體。肺癌和轉移到肺部的乳癌、肝癌和轉移到肝臟的大腸癌,基本上都是不太一樣的東西。其中差別有點像是某處當地企業(比如義美食品)和跨國企業地區子公司(比如美商雀巢台灣分公司)。當然考慮到公司企業還可以玩什麼收購整併、交叉持股的遊戲,這個比喻可能不是那麼好,不過大致上還是可以感覺到其中差別的吧?
所以除非乳腺裡面已經有乳癌病灶(乳癌總公司?),否則是不會「轉移」到其他部位。即使轉移到其他部位,也不會變成「其他部位的癌」,而是「乳癌在其他部位」(乳癌XX分公司?)。而且如果乳腺中已經有乳癌病灶,那麼也就不是「預防性切除」而是「治療性切除」了。
(所以如果已經有乳癌可能會轉移,那麼切除有沒有用?這個就要看它是哪種癌,到底出去開了分公司沒,又出去開了多少開在哪裡了。)
但是另一方面來說,因為是遺傳性地帶著壞基因(以裘莉的例子來說,就是 BRCA1),意思是說這個壞掉的基因是全身每個細胞都有。這並不是說一生下來身上就帶著幾個妾身未明的壞細胞可能「跑到哪邊變成癌症」。比較像是,身上所有的細胞都有一本 SOP 工作大全手冊(基因)來照表操課,而這份手冊很可惜在第一個版本就印壞了,在某個地方藏著會讓細胞亂搞一通的錯誤指令。
但是顯然帶著 BRCA1 的人並沒有全身細胞都變成癌細胞。再說真的「每一個」細胞都癌化的話,一開始也根本沒辦法好好組成一個人。所以這邊我們再稍微深入一點點相關的機制。
首先與癌化有關的重要基因,大致上有兩大類:原致癌基因/致癌基因(proto-oncogene / oncogene)和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命名很白話,而兩者的差別在前者平常是關著的,錯誤活化會導致細胞往癌的方向靠近;後者是平常有作用,而錯誤關閉會導致細胞往癌的方向靠近。
(這邊講「往癌的方向靠近」而不直接說「變成癌細胞」是因為一個細胞從正常到癌通常牽涉不只一個步驟。這邊細節相當複雜,且略過不表。)
用 SOP 大全來比喻的話。Proto-oncogene 比較像是前面附著「本條目只在下列特殊狀況時進行:緊急正當防衛……」之類條款的規則。如果印錯的手冊把前面的附則漏印或印錯,這個凡事照表操課的人(細胞)就會在應該彬彬有禮的時刻,表現出罵人打人拿刀捅人之類的錯誤舉動。(雖然以細胞層面來說,癌細胞真正做的事情可能比較像背著老闆拿公司資源自己創業。不過回歸到最終影響的話,我想打人捅人的例子比較好懂。)
Tumor suppressor gene 則比較像是「例行規則:你不可殺人」,而印錯的手冊可能把整行漏掉了。(雖然實際來說這些基因常常控管的是細胞分裂或 DNA 的校對和更正,不過這邊一樣我想殺人的例子比較好懂。)
顯然這份手冊非常重要,一出錯很容易釀成大禍。而幸好每個細胞手上都有兩份副本(兩套 DNA)。執行規則的時候,大致上它們是兩份都看,兩份都執行。(當然這有例外,像是男人身上的 X 染色體,不過這不在本文範圍內。)
一旦有致突變的東西,比如放射線,把其中一本手冊上的文字隨機破壞,兩份 proto-oncogene 其中一份從「特定狀況才執行」變成「執行」,那麼細胞就會去執行。而 Tumor suppressor gene 則要兩份都被塗銷,細胞才會停止遵守原本正在遵守的規則。後者相關的東西可以搜尋參考雙重打擊理論(Two-Hit Hypothesis)。
而像是 BRCA1(或 BRCA2、HNPCC 相關的基因等等)之類的家族性遺傳癌症基因,通常都是 Tumor suppressor gene。這些帶有遺傳的人運氣不好,天生的兩份手冊裡有一份一開始就是錯的,所以只要再一次塗改就可能會讓細胞變壞(或者該說是「踏上墮落之途」)。理論上這個塗改可能發生在人身上的任何一處,畢竟像是放射線之類的致變物是不長眼的。所以也沒錯,除了特定部位(像是乳腺)之外,這些帶壞基因的人其他癌症的機會應該也會增加。
不過他們不同位置得到癌症的機會彼此並不互相干涉。以實例來說,裘莉得到乳癌與卵巢癌的機率都會增加,但她卵巢的細胞是否變壞,和她乳腺的細胞有沒有變壞或有沒有切除乳腺沒有關係。有點像製造部門和研發部門的人都拿到有問題的手冊,但是製造部門是否有人作怪,或製造部門是否被砍掉,和研發部門的人會不會作怪基本上沒有什麼關係。
然而講到這邊都並沒有提到個器官病變比例的差異。關於這點,我們是藉由統計得知的。詳細原因的機制也許有人找出來了也許還沒有,這點我不太清楚(其實也沒有去查)。不過我個人傾向於把它想成不同器官對同一基因的使用程度不同(不使用的話錯了也不會用到)、分裂次數不同(複本傳抄越多次出錯機會越大)、所處環境不同等等。
以 BRCA1 來說,乳癌的風險增加最多,其次是卵巢癌,但是除此之外其他的癌症風險也會提高一些,包括男性帶原者的攝護腺癌。但是總的來說並不像乳癌或卵巢癌那麼明顯。除此之外像是 APC 基因突變造成的家族性大腸瘜肉症,或其它幾個基因造成的 HNPCC(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從名稱可以看出此二症的患者最常得大腸癌,但其實患者的整個消化道都比一般人容易長出癌症一些。
所以裘莉的確並不是切除乳腺之後就可以完全不用擔心其他癌症,她還是要比一般人更小心點追蹤。但考慮到:
- 乳腺對她來說是各器官當中最容易發病的一個,而各器官間發病與否乃獨立事件並不互相影響。
- 切除乳腺比起其他器官來說,對生存或生活品質的影響相對較小。(相較於 APC 突變的處理,切大腸對生活的影響實在比乳腺更加嚴重。)
把最可能出事的乳腺切除,作為考慮選項我想並非毫無意義的選擇。
我遲到今天才來看這篇,但是覺得講的好清晰,比喻也容易懂。
忍不住來留言按贊一下XD
哈哈歡迎留言閒聊啊
其實比喻太簡單就有化約過度的嫌疑,不過大家也都是由淺入深的嘛。如果能引起足夠的興趣那就太好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