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在網路上亂逛,挖到一些有關所謂圓形角色與扁型角色的討論串,於是也在噗上和大家閒聊了幾句。
然後正好今天陪 En 逛街,路上聊起了一些作品,話題也恰好又繞到角色塑造上面。所以這邊就乾脆整理整領稍微分享一些個人看法。
「如何創造一個立體的角色?」這個題目,大概在到處的寫作討論區都是時不時會出現的話題吧?參加討論串的人們,往往很用力地,或者討論如何不讓自己創造的角色變得平面,也許提出各種撇步、秘訣、甚至公式或工具,或者也會有各種關於自己角色的經驗分享。總之對於所謂的平面角色往往是避之唯恐不及,絕對不希望自己所創造的角色和這個名詞沾上一點邊兒。
不過到底扁角色有什麼不好的呢?
所謂圓型扁型角色,一開始似乎是由一位佛斯特先生所提出的。這部份細節應該可以很簡單在網上找到各種資料與解說,這邊不另外贅述。在噗上一起聊天的原虫大姐找得這篇應該是佛斯特的原始說法,有興趣英文一下的人可以看看。除此之外,佛斯特先生的小說面面觀其實也有中文譯本。
然後這邊就讓我來斷章取義一下好了。佛斯特先生先定義了圓圓人和扁扁人,然後佛斯特先生說,狄更斯是扁扁人大師。
你看,佛斯特先生根本沒有說扁扁人就是不好的意思嘛。
今天和 En 聊到《傲慢與偏見》,說這本真是好看。裡面的角色其實不也大多是扁扁人?珍奧斯丁已經把男女主角所代表的特質都寫在標題裡了呢:達西先生是傲慢,而伊莉莎白則是偏見。除此之外大姐溫柔善良、小妹任性幼稚、媽媽三八兮兮、壞堂哥迂腐、達西先生的好朋友耳根子軟綿綿。他們都是可以用一個形容詞帶過的典型角色。
對於一個作者來說,我想問題不在角色本身是圓是扁,而在於想把這個角色放在哪裡,又要用這個角色達成什麼樣的效果。
話說回來,我又有什麼資格來談角色塑造呢?我自己的小說角色通常寫得很簡單,不會大費周章地給角色設定太多個性或面向,很多時候往往只是一個直覺的「該怎麼樣,就怎麼樣」。這角色有個兄弟,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否親密?年紀相差幾歲?年紀差距大的時候,競爭意識可能會比較不那麼明顯,還是會以另一種形式出現?(我在不同時間,不同對兄弟聽過當大哥的搖頭「我家那個小弟啊,就是調皮、不認真。」和當小弟的嘟嘴「你們這些當老大的都這樣,說什麼小的最聰明,只是不夠用功。」)
問我的話,我會認為角色的過去或經歷很重要。但對於大費周章地設定些什麼三歲上被仇家殺光了爹娘(←這樣講好像爹娘有很多個似的)、五歲上被賣到殺手工會、七歲時最要好的朋友被自己的失誤害成植物人。然後設定了之後還可能跟小說本身內容沒有關係,用不上也沒必要寫進去……老實講這樣搞實在也太累了吧?
所以要說我會給自己的角色特別設定過去、所受的教育什麼的,好像也沒有……很多時候也就是劇情需要或順理成章。比如說 OUaT 第十一日的怪獸穿不下武士的披風,於是在讓武士縫紉的時候,我才試著回頭解釋這個技能,並且試著把它和「不喜殺生」的部份結合。(要是他一開始就見獵心喜地把怪物砍了,故事雖不至於就沒了,但至少好不容易有兩個角色可互動的狀況是沒了。)或者像《大河》裡有人壽苦短的背景,那麼及早開始策劃接班教育,考慮事情偏向「子子孫孫永寶用」而非自己本身「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傾向會比較明顯,似乎便是比較合理的情況。
所以與其說花了心思「設計」,不如說還在最低限度的劇情需要和合理裡掙扎,哪來的精神去考慮角色究竟是圓是扁呀?
我想在到那一步以前,我得面對的問題應該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