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住院了

因為爺爺開冠狀動脈繞道,所以週末時跑去醫院陪了一陣子。其實加護病房開放家屬陪同的時間很短的,大多數時間都留在外面給親戚爹娘參觀用了。然後因為麻藥與止痛藥的關係,爺爺一直在睡覺。
不過從monitor上面的數值看來,情況還不錯。希望能早早復原出院。

This article was written by 封狼

12 thoughts on “爺爺住院了”

  1. 祝封狼的爺爺早日康復。
    看到封狼還有到醫院去陪爺爺的機會,我心中有點感慨。因為我都一兩年回去一次,親屬方面都只是知道一個概況。兩年前,從小把我和弟弟帶大的姑媽﹝我父母都因為工作長年不在家﹞病危時,其他家人因為怕影響我們在外學子的課業一直沒說話,還是我姪女﹝姑媽的孫女﹞驚慌到跑來實驗室留言我才知道的。儘管收到消息後我馬上e-mail給所有老師請假,當晚就到機場排候補票,到台灣一下飛機就又跳上飛機趕回台南;但返回祖母家時為時已晚,人家讓我像徵性的見了姑姑最後一面,就幫她把氧氣罩關了。
    我一直覺得遺憾的是,過去在假期回台灣時,總是把回鄉下陪姑姑的時間比率安排的很少,而急著回台北作自己計劃中其他想做的事情。所以要珍惜能與家人相陪伴的機會…

  2. 好像多少會這樣瞞著小孩耶。這次的事情就因為堂妹要考研究所,所以大伯還特地要我別講,等她考完才能說……

  3. 生命的終結實在是很無常, 每一次有親人離開人世都讓我成長了不少.
    以前我外婆住院的時候, 她沒有保險全民健保也沒開辦, 每天住在長庚加護病房裡的醫藥費加上看護的費用都很可觀. 那時我雖然很小, 但是就聽到爸爸和媽媽討論醫藥費的問題. 後來外公生病的時候, 同樣的故事又重演了一遍. 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 他們兩老從生病到走的很快. 醫藥費並沒有讓”久病無孝子”的問題浮上檯面. 這讓我體會到, 生命並不是我們深信的無價. 在全民健保以前, 你有多少錢就多少決定了可以使用的醫療資源.
    我姐自殺去世, 也讓我體會到精神病對於家庭的影響. 雖然家裡很早就知道她有躁鬱症, 但我媽卻對她的病採取隱藏的方式. 擔心她的教職工作會因此失去. 隨著病情的惡化, 連續好幾次的自殺, 才讓她看開別人異樣眼光. 只可惜醫學卻一點辦法也沒有, 不知道看了多少個精神病醫生, 台大醫院也去了很多次. 病情卻不見好轉. 一次又一次自殺未遂, 也讓家人對她的不耐也日漸上升. 終於有一次, 她成功的在家裡自殺. 第一個看到她屍體的我, 趕緊打電話求救. 但最終她還是沒有救回來. 當時我媽對我講了一句很惡毒的話, 她認為是我延誤就醫才讓她自殺成功的. 我雖然瞭解這不是事實, 這只是她為了逃避罪惡感的說辭. 但是我卻忍不注捫心自問, 究竟是讓她活在每天自殺的念頭中, 虐待自己和家人比較好, 還是讓她解脫了比較好呢?
    這個問題我沒有答案, 也不想回答. 但我作了一件讓我覺得很驕傲的事, 我說服我媽把遺體捐給了台大醫院. 希望將來的醫學, 可以讓我們不必思考這個問題.

  4. 躁鬱或重度憂鬱症的自殺很難預防,因為大多發生在恢復期,所以常常讓身邊的人措手不及。聽起來很弔詭,不過這是因為當正在嚴重的時候,病人通常是連自殺都提不起勁。
      即使已經有藥物可以控制,躁鬱仍然不是一個好醫的病。

  5. 嗯,或許就是因為覺得自己活著只會虐待家人給人家添麻煩,才相信死了會對大家好。
    不過憂鬱躁鬱引起的自殺的確蠻難防的。才剛表現一副豁然開朗的樣子、待會進了房間就找藥瓶。蟲媽是因為自己有經驗很敏感才能及早發現,才幫一隻傻蟲撿回一條命。好在最嚴重的一次沒把自己毒殺成功,恍惚之間發現連平時狗嘴吐不出象牙的弟弟都表現出平常看不見的關懷與細心﹝雖然人家騙他說我食物中毒 XD﹞,才會明白要真死成了,給家人帶來的折磨可能會更深遠,所以到目前為止那都是還最後一次;應該也沒有下次了。
    自殺不是人逼著作,旁人不管對有自殺念頭者的異狀接不接受,也無法決定這人是該活還是該死。我想該探討的是怎麼預防我們所關懷的人走到想自殺的地步,等到人想自殺了才來捫心自問該讓她死還是讓她活才叫道德,似乎沒有什麼意義──畢竟不是存心要見死不救吧。

  6. 唔,看來自殺的問題還蠻嚴重的,遇到好些怎麼看都不像會想這麼做的人其實已經試過了……看來憂鬱的問題果然很大條。(每個精神科老師都愛說,21世紀三大病是depress、cancer & AIDS,當然由他們來說的話,總是讓人想打一點折的:p)
    不過其實要說是憂鬱的人不正常,不如說是環境變得難適應了吧。拚命塞這些人吃 SSRI(百憂解是這類藥中的一隻)似乎是很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哪。(而且已經濫用到用它「精神整形」,只是內向而已也要吃,真是神經病的美國人……)

  7. 嗯,我覺得現代人把一些心境歷程太過病態化了,有時似乎只要熬過了那段時期,心態慢慢就會不再那麼極端。反而是用病的眼光去看待它時,當事人沒病都被周圍窮緊張的人催眠成有病,然後自己又陷入那種「我有病我好可憐」「沒辦法我就是有XX症」的自憐泥沼理爬不出來。
    說實在的我也還不太信任目前的精神醫療的發整程度,台灣在這領域似乎也還不太發達。那時在台灣被捉去看一次醫生、問不到半小時的話就給我開藥;後來在大學基礎心理學上過一些診斷指標、藥理基礎之後,才知道這些東西爭議性有多少、變化又多快。病理的憂鬱跟躁鬱多半跟體內的化學平衡有關,遺傳也佔了很大因素,不是心情不好、思想極端、行為詭異就是有病要吃藥──用藥不當反而會影響心智。像那時在台灣看的醫生那樣草率診斷根本就是亂來,還好當時因為賭氣藥都沒吃;現在想想自己那時候作過的一些傻事,似乎不過就是一種青少年叛逆的變相抗爭。後來去唸了美術學校,滿足那種「終於能作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感覺後,漸漸就不再那麼鑽牛角間了。
    像SSRI這種東西,不是因為有在少年用者引起自殺念頭等副作用的可能性而一直很有爭議?英國有關當局早已禁止醫師開SSRI給青少年病患了。正好我今早拿到這期New Scientist雜誌,裡頭就提到這週出版的研究再次探討SSRI在青少年小孩的場合裡的風險遠遠大過其抗憂療效,不該考慮使用。
    藥沒必要還是別吃比較好…

  8. 嗯……想起了一個流傳以久的醫學院笑話。全部的內容已經記不全了,主要是在消遣各科醫師,還有印象笑話中稱精神科醫師是「Know nothing, do nothing.」
    不過這其中好像還有難處。就我這學期上到的精神科課來說,目前診斷的 criteria 都還是以症狀為主,幾乎沒有提到相對應於其生化變化的實驗室檢驗。甚至有堂課老師亦曾強調過:以症狀來診斷,而非以理論機轉,因為各家理論根本都還不統一,換個醫師可能就無法溝通了……還真是恐怖呀……給藥的原則似乎也有點試誤的味道在,老師說啦「每個病人對同一藥物同一劑量的反應都不同」……也就是說,果然還在發展中呀……=______=
    不過塞 SSRI 比起從前的做法似乎還是多少有那麼點進步,從前額葉切除術也是這麼被濫用的……總之就是把心情不好、思想極端、行為詭異的傢伙都切成白菜就沒問題了……(提出者還得了諾貝爾醫學獎)@_@
    至於 SSRI 的副作用……我想我的老師顯然是它的擁護者,因為他很開心地只提了「使用過量會變成藥物引髮型躁症」,還有一些口乾之類的小症狀。我猜那堂課下課後大概有一定比例的同學想試著吃吃看吧……XD 不過我想肯定也有一部份人是被那種「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態度弄得反而起疑起來了:? 不過這老師感覺上人還不壞,我想暫時先相信他是先教自己相信的東西,把自己存疑的先放著,而不是故意避重就輕好了。(一班一百多個,以後真會走精神的大概一隻手可以數完吧,所以現在上的課都很概論。)

  9. 從某些角度來看, 有些醫生確實有可能矯枉過正, 把單純的生理現象當成病來治療. 比方說, 過動兒倒底該不該吃藥來治療? 上次聽陳嘉祥醫師的演講就提到, 過動兒吃藥後雖然可以定下來, 但是確會讓小孩子眼光”查查”, 呆滯. 看了真讓人覺得很可憐.
    關於精神病, 我覺得最可憐的就是許多人對它的偏見. 再加上它和遺傳的高度關連, 很多病患的家屬都不願意把這種事公開. 像我姐以前去看醫生, 都是到外縣市的醫院看, 免的被別人知道, 免得丟了工作. 換個角度想, 一定有很多病患連醫院都不敢去, 延誤了治療. 這點實在是很可惜. 像陳嘉祥醫師就有提到, 他在慈濟就特別把精神科改名叫”身心醫學科”. 雖然每次都被他的同學罵他”掛羊頭賣狗肉”,但為了希望能有更多病患來找他, 他也不在意.
    陳嘉祥醫師的演講內容, 在科學人的網站上有完整的內容. 他對於精神病黑暗的過去和現在, 有蠻深刻的描述. 對於像我這樣非醫學出身的人, 應該蠻有幫助的.
    網址是http://www.sciam.com.tw/
    首頁中, 科學不簡單講座”我看到、聽到的都是真的嗎?”
    想要看到全文, 訂戶編號是00476323
    e-mail就是我的e-mail

  10. > 我覺得現代人把一些心境歷程太過病態化了,有時似乎只要熬
    > 過了那段時期,心態慢慢就會不再那麼極端。反而是用病的眼
    > 光去看待它時,當事人沒病都被周圍窮緊張的人催眠成有病,
    我認同你的看法, 現代社會確實比起過去對”病”的看法變的更廣泛. 就像過動兒, 以前父母只會覺得她/他天生好動, 大都用比較放任的態度. 現在卻會把它當成病, 要吃藥才能醫. 這讓我想起”窗邊的小荳荳”的故事, 作者黑柳徹子小時候上課時候, 在教室裡面東跑西跑, 結果被小學退學. 還好她去了日本版的”夏山學校”, 反而得到良好的教育. 場景如果換到今天, 她又沒有一個能包容她的父母和學校, 她恐怕會變成另一個社會邊緣人吧

  11. 過動症其實不只是好動而已,真正的過動症是會影響社會功能的,甚至無法與同儕建立正確的人際互動規則,所以即使選擇不吃藥也不應該只是單純的放任而已。
    蠻神奇的是,第一線用藥是中樞神經刺激劑,不是鎮靜劑。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