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童話到黑色喜劇(查理與巧克力工廠電影觀後)

電影版拍得與(拇指版)原著感覺完全不同。

原著中童話特有的歡樂特質,在電影版卻被少許的驚悚取代。並不是說電影版拍得不好笑或者不可愛,但當中總帶有那麼一絲黑色幽默的意味在。雖然主要事件完全相同,但整體氣氛卻是截然不同了。
雖然說氣氛不同,但其實蠻可以理解這樣的改編。畢竟童話之所以歡樂,常常是因它完全超脫現實。在童話的世界裡,被大野狼吃掉只要劃破肚皮就能完好的逃出來,而被劃開的肚皮,只要用縫衣針線,便可以在大野狼醒來之前還原。
同樣的動作,換到真實世界會怎樣?
文字的媒介、圖畫的媒介,很適合表達這種超脫現實的事件。但在真人演出的電影當中,他甚至比同樣是真人演出,但卻引入大量抽像諭示的舞台劇,提示了我們更多的所謂「現實」。要在這裡作出原作那種完全超脫現實的感覺,不但不容易討好,同時也很無用。(因為如此一來,拍得再好,也無法超過原著。)
而這齣電影的手法,便巧妙地玩弄了「現實」與「非現實」間的界線,在兩端遊走。
舉個例來說,當小胖子墜入巧克力河,即將被吸入草莓牛奶軟糖室時,溺水、漩渦、尖叫的孩子與岸上驚恐的觀者,這些都是「現實」的元素。而與此同時,整齊列隊歌舞的矮人,輕快的背景音樂節拍,以及汪先生 high 過頭的表情與歡樂搖擺,都是非常「不現實」的表現。
加在一起,驚悚的元素就誕生了。
應該有的,卻沒有;不應該有的,卻出現。違常的不協和感加上些許恐怖,便成了驚悚。
若要用一句話簡單結語,我會說:原著中的汪先生是個神話般的夢幻天才,也是好人,而電影中的汪先生,有點像是麥當勞歡樂化後的漢尼拔博士。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