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原本也是當時勾我好奇到終於跑去借書的項目,原因是英文的維基百科上,有關這個故事的描述說它「至少使用四個原典童話」,分別是〈雪孩〉、〈烏鴉、雪與血〉、〈雪女〉、以及「某個冷僻版本的〈白雪公主〉」。
結果實際上這篇超短的只有大概兩頁,而且我完全看不到到底想幹嘛。(登愣)維基所謂的「四個原典」我覺得頗有附會感就是了。
居住在台灣的業餘奇幻寫作者
很久沒有做這麼長的夢了,當然夢嘛,其實是各種片段錯接,同一個場景一下子是歷史說明一下子是電影拍攝幕後花絮,歷史 … 閱讀全文
這個故事原本也是當時勾我好奇到終於跑去借書的項目,原因是英文的維基百科上,有關這個故事的描述說它「至少使用四個原典童話」,分別是〈雪孩〉、〈烏鴉、雪與血〉、〈雪女〉、以及「某個冷僻版本的〈白雪公主〉」。
結果實際上這篇超短的只有大概兩頁,而且我完全看不到到底想幹嘛。(登愣)維基所謂的「四個原典」我覺得頗有附會感就是了。
原文標題是〈The Erl-King〉跟舒伯特的〈魔王〉其實是相同的,基本上引起這次終於借了書的好奇心,一部分就是這篇。所以早在閱讀之前我就先稍微爬過哏了。
這篇讀後會扣掉〈精靈王〉與〈雪孩〉兩篇,因為這兩篇的部分篇幅比較長,我乾脆獨立出來另外處理。《染血之室與其它故事》在系列中算是比較多童話重述的故事。朋友似乎喜歡第四本的批判性勝過這本,但別冊裡導讀的大大看重點是奇幻與現實(?)交錯的詭麗馬戲團花招,因此覺得這本是系列中最強的。
朋友其實斷斷續續唸著叫我看看這個系列。但我好奇歸好奇,自有書看不完,這本又絕版的情況下就一直沒有去圖書館借回來用還書期限威逼自己看。但這回終於好奇程度高到去預約了,也借回來了。就按照閱讀順序留點紀錄。
系列共有五本,前面四本應該是大略按照時間排列重出她的四個短篇集,因此各自有書名,第五本標記為別冊則收錄早年作品、從未發表過的作品,還有作者過世後文學圈友人(應該是大大但我真的忘記注意名字)寫的……不知道算導讀、序、還是緬懷文章,以及中文版譯者譯後感。
必須說不是系列中每篇都看得懂或喜歡,有些篇章更是分不太出到底是散文還是小說。尤其是寫「一個白人女子在日本交男友,雙方都在談某種象徵性或人設性的『我覺得有一場絕望的戀情很帥/符合我人設,所以就假裝自己在談戀愛吧』的戀愛」的那幾篇。
總之這邊就挑我比較有興趣,還有跟童話重述比較有關係的來說說:(這系列心得沒有要特別服務沒看過的人,可能會有據透,也可能會有沒看過內容就不知道在喊些啥的讀者亂叫喔。)

昨天晚上熬夜把五本一起看了,我在想這值得大長文推薦……但是我生不出什麼詞藻華麗的大長文。
像是什麼奇幻版生化龐克,「城市後巷有如奇幻版XX 城或OO鎮」之類牽扯名作的一表三千里……我覺得在此並不適當:
《地獄遊行》就是《地獄遊行》,不是哪一個名作的模仿陰影。
啊因為如此這般,所以把大河的第一部拿出來改一改潤一潤做電子書惹。個人網站這邊會留貼文當時版本的第一章前半,其他部分先收回成草稿,將來有時間力氣也有需求的時候再研究變成鎖會員之類的方式。
必須要說同時處理蠍尾獅剛上架,又要做這本風格完全不一樣的電子書,感覺還蠻錯亂的就是了。
那麼以下《澤陂》作者序。
時間過得真快,火蜥蜴的續集蠍尾獅也要出了。既然火蜥蜴寫過碎念,那蠍尾獅好像應該也要來寫一下?不過必須說這些碎念最好是給已經讀完全書的人來看,還沒看的人往下捲可能也是一頭霧水喔。
其實姆米谷的每一本我覺得或許都有一些東西可寫,而且整系列一起寫或許也不錯。不過我看得最樂的應該是《姆米谷一家的瘋狂夏日》這一本。有鑑於我每次心很大想寫系列心得最後都寫不完,那我想還是直接從這本開寫。另外這心得有劇情,幾十年的知名老書我覺得沒有避談劇情的需要,而且我不認為「禁止談論一本書的內容」會是很好的推人看書的方式。
蠍尾獅也要出版啦~~請恰各地書店~~
蠍尾獅打開門,看著外頭明晃晃的陽光,眨了眨眼睛。
都這個時間了還這麼亮,夏天真的到了呢。
蠍尾獅工作的飲料店,從傍晚開到深夜。出門上班的時候,可不是太常見到這樣的陽光燦爛。
其實我本來想用個 EPUB for Dummies 之類的標題,但人家系列工具書其實還蠻厲害的,我就先不要這樣隨便開人玩笑好了。然而還是要說明這邊是很簡單的純文字書傻瓜製作方式,如果需要比較複雜的設計,還是找專門的電子書編輯比較好喔。
這是近日發現的有趣故事,記錄在這邊。先說明我其實不知道神話學者們到底是怎麼判斷兩個對民間故事/神話的相似點,究竟是誰影響誰的。所以我這邊只能直接點出相似處和有趣點。另外阿米與阿糠的故事我是去越南文維基上找到然後用 google 翻譯機翻閱讀,裡面如果有劇情失真或理解錯誤的地方……我很想說怪 google translate,不過照理說我也有責任的。所以如果情節有誤,也請熟悉越南版本故事的人多多補充喔。
最近連續出了不只一個書籍產業的壞新聞,感覺好唏噓。總覺得聖誕節或新年不應該是這樣的。
忽然就想起以前年輕的時候,應該是出版業界的某位大老發起類似「用送書取代新年賭一把」的活動。當年就用童書當紅包送給年紀小很多的平輩親戚。雖然大老後來不知道怎麼了好像就沒啥再聽過什麼發言,但活動的本意想想還是很好的,今年乾脆來復刻一把買書舒壓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