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其實還真是時不時就會在閒聊當中浮現。不管是在網路上,或者面對面交談都是如此。然後每次聊到這個話題,我大概都只有一個非常沒有建設性的建議,那就是「用多少吃多少」。
Over。
呃好啦,當然沒有這麼快。不過我是很認真的覺得,「胖」這件事情固然有各種先天後天因素糾纏,不過真正頑固的體質性肥胖還是相對少數。在大多數的一般人,其實最重要的還是飲食和消耗的不均衡。不餓的時候因為嘴饞吃了額外的東西,就是額外的熱量進帳;多運動,就是增加的熱量支出。這其實都是些很簡單的老生常談。
所以與其一開始就吱吱喳喳地討論吃什麼會胖,吃什麼會瘦。不如從源頭的總量先開始抓起。稍微關注一下每天到底吃了多少東西,還有在吃的當下稍微注意一下自己究竟是真的飢餓、吃飯時間到了習慣要吃、或者僅只是嘴饞想吃。反過來運動量的地方也是一樣:有沒有刻意補充運動?或者日常作息是否有什麼改變?原本走路到達的地方現在因為買了機車,所以噗嚕嚕一下就到了嗎?
先把這些自身作息的東西搞清楚了之後,再來關注什麼食物多油、什麼食物多糖、什麼食物是可怕的科學怪食或純天然的天使食物之類的細節也絕對不遲。
當然既然是老生常談,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會發現,我這邊所說的東西其實只適用在為了健康而進行的減肥計畫(或增重計畫,其實也少數朋友是身體不好加沒時間好好吃而過瘦的,那樣的話這些原則同樣適合),而不是那種嚴格的、為了符合某些特定的審美概念而進行的體重控制。
並不是說我特別反對這種層面的減肥。人啊,畢竟總是希望自己看起來更好看,也常常不會對自己的身體是完全滿意的。即使體重在標準範圍內,也難免會有那種「我希望我的腿再瘦一點」、「屁股要是能再小一點就好了」的想法。
這種想法當然我也會有。不過話說回來,這些訴求針對的應該是外觀而非「重量」。覺得自己腿鬆屁股鬆,也許該試著把它鍛鍊結實,而不是試著把總體重再減掉幾公斤?(更不用說減總體重也許減的是自己並不想減的其他地方。)
姑且不論什麼骨感肉感的審美觀戰爭。(反正流行輪來輪去沒有哪一邊是永久的。當然,以我個人來說,過瘦和過胖的審美觀我都不是很喜歡就是。不過畢竟關於流行,我的意見向來不值得參考。)有些時候,我們似乎很習慣用「體重」這個數字,來衡量事實上更加複雜的「體態」?沒有身高、沒有肌肉量,像是(閒聊)「XX公斤?看不出來你還蠻大隻的嘛。」或者(網拍)「噢,雖然妳的三圍看起來是穿這個尺寸,不過以體重來說要不要拿大一號試試?」這類對話其實時不時就出現在我們身邊。
什麼時候我們判斷體態形狀,不是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是相信布尺,而是相信體重計呢?
更有甚者是把體重化約為自己(在美觀上)的價值,而因此影響到自信,那就更划不來了。體態、氣質、姿勢動作這些全都不計的話未免也實在太過簡化。與其在這個單一數字上斤斤計較,不如把心思花在整體上。就像這幾天朋友轉給我的文章一樣:人不要把自己的全副心思都放在那些為難你討厭你的人身上,請多關注那些關心你愛你的人。
其實對自己不也是一樣的道理嗎?找出自己的優點好好凸顯發揮,讓它們能閃亮亮的蓋過那些沒有那麼完美的地方,豈不是比把精神全灌注在自己不滿意的地方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