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姊的守護者》讀後(雷很大)

姊姊的守護者
作者:茱迪.皮考特(Jodi Picoult)
譯者:林淑娟
出版社:台灣商務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0521198

圖片及書籍資料摘自讀冊生活

記得曾在哪兒看過這樣一篇文章,說「如果你要用一個故事來表現某種思想,就應該記得這點,緊扣題旨。」它舉了一個(可能是某部電影)關於更生女子奮鬥,卻在獲得眾人認同與幸福的同時被車撞死(還是掉進溪裡淹死)的故事作為反例:最後一筆或許在情節上可以賺人同情,但實質上卻是狠狠打了前面所有鋪陳一大巴掌。因為這樣的結局等於告訴讀者,前述所有的努力終歸是徒勞,更生人就是不會享有幸福。

已經看了書的朋友,讀到這裡大概就會知道我想說些什麼。如果《姊姊的守護者》一文,是希望能對病患醫療自主權有所提倡的話,那麼最後這個作者所謂「最真實的結局」不啻是對病患醫療自主狠狠地摑上一巴掌。

對安娜來說,儘管她在法庭上贏得對自己身體的權利,最後卻仍然是由一個「他人」來為她作出器官捐贈的決定。而對凱特來說,她不但無法拒絕原本並不想要的腎臟,並且還得為此添上一層自責:「而我,開始恨自己。當然都是我的錯。如果安娜沒有提出告訴,如果她沒有在法院裡跟她的律師簽屬文件,她絕不會在那個特別的時間點,到那個特別的十字路口。她會在這裡,而我會是不時回來糾纏她的幽魂。」而認為只要自己乖乖聽媽媽的話,乖乖接受移植,而不要讓妹妹來代替自己發聲的話,事情便不至於此。

而那個「奇蹟似的好轉」以及「如果有一個人得走,安娜代替了我。」更是令我無法忍受的安排。(以奇蹟作為「最真實的結果」?)我是說,我可以理解並且認同凱特在這樣的情境下產生這樣的想法,但我無法原諒安排出這種情境,令她這樣想的作者。因為這等於是在呼應安娜最初的描述,告訴讀者說:沒錯,這個女孩的存在的確只為了某些特定理由。她誘起人們對於胚胎選擇與病患自主權的注意、拯救自己的姊姊,然後當這些目的完成,她的存在也就沒有必要了。

至於那些懷念啦,留意預兆啦之類的……老實說,失去之後才給予的關注不過是對金絲雀的悔恨或鱷魚的眼淚。再說,既然一想起便傷心自責,因而刻意不去想的話,這些又能維持多久呢?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更何況只剩下心中一道不願想起的陰影?

且把話題轉回凱特。故事當中最令我心疼的一句話,是當法官前去找她問話時,她說早有預感如此,因為「問題老是回到我身上」。

根本不是那樣的!看到那裡,我恨不得立刻跳進書裡大吼:根本不是那樣的!凱特似乎把一切的過錯歸咎在自己身上。然而,生病並非她的過錯,而因為疾病讓家庭走上分崩離析,也不是她的關係。一切問題的癥結不在凱特的疾病,而在於母親莎拉的心態。

故事當中一再強調安娜的利益與父母代理權力間的衝突。然而,身為事件的核心人物,從頭到尾人們可曾注意過、問過凱特怎麼想,可曾給過她選擇的權利嗎?

沒有。因為莎拉擋在前頭,當有人靠近,意欲詢問時,她便會用「凱特病得很重,我不想影響她的心情連帶病情」來作為理由回絕。一直到安娜說出真相為止。

為什麼凱特想死卻不敢讓母親知道,不想接受腎臟移植,卻只敢委託妹妹出面作黑臉?在這個家庭裡,被忽略的孩子,其實不只是傑西與安娜,凱特也是。人們注意她身上的疾病,卻忽略了她這個人。莎拉以母愛為名對 APL 進行聖戰,以凱特為戰場、以安娜為彈藥,卻從根本上忽略了凱特與安娜這兩個「孩子」。綜觀整個故事,我可以感覺在那個家中,所有人都已經準備好,面對並且接受凱特將死的現實,只有莎拉不斷保持拒絕面對現實。這樣的心態,令她在醫師不建議進行腎臟移植手術時仍堅持安娜必須捐腎,本質上與台灣加護病房中,要求對七八十歲多重器官衰竭的老爸爸老媽媽「救到底」,心肺復甦狂壓幾十小時到肋骨全斷,epinephrine(急救用升壓劑)打到不知道血管裡流的是血還是藥,以求「孝子孝女」之名的兒女,程度上或許略有差異,本質上卻是雷同。

當然作家人(醫生)的無論如何希望親人(病人)能夠生存下去,但究竟什麼樣的程度才算適當?很剛巧的是在這本書的前一本,我剛讀了葛文德醫師的第二本書《開刀房裡的沉思》,當中〈戰鬥〉一篇,他在走廊上被加護病房的護士叫住:「你們這些醫生是怎麼回事?不知道何時該喊停嗎?」

他停下來與她討論那究竟該如何適當,而兩人都同意有些人做得太多、有些人做得太少,當中難以拿捏。而結論則是:做得多或做得少,不一定每次都能找到答案,但重點不在於過頭或不足,而在於當中是否能時時停下來,以病人的立場來想。我想這不止是對醫護人員如此,對家屬也是。

諷刺的是,莎拉沒有想到凱特疲倦的心情,反而凱特卻敏銳地顧慮到「若我死了,媽媽是否會承受不了?」

這不是一個關於愛彌補裂痕的故事(卷首的推薦文),而是一個真愛退讓給偏執的故事。若是要以病患自主權為出發,我期望能看到,獲得醫療自主權的安娜,能基於本身的意志同意捐腎。(她原本是願意的,拒絕是為了凱特不要。)而凱特也能夠依照自己的意志,拒絕接受妹妹的腎臟。讓即將凋零的能夠自自然然地去,而非氣窗中飛來鱷魚一般地來個車禍大逆轉。

當然,這麼一來就少了很多戲劇張力與催淚性了。


另外……為何台灣醫生要對病患狂壓幾十個小時呢?當然是因為最後能活著提告的人是家屬啊……(遠目)

This article was written by 封狼

17 thoughts on “《姊姊的守護者》讀後(雷很大)”

  1. 在網路上看了一段試閱,腦海中出現這樣的猜想:
    凱特病痛纏身,又眼見家人為她而付出許多犧牲,她會萌生不願繼續拖累家人的念頭,是可以理解的。莎拉應該也能理解這個想法,但她不能接受。如果她接受了,就表示她也承認:凱特這女兒對她而言是個累贅。作為一個母親,她怎能有這樣的念頭呢?
    正巧最近看到灰鷹在推薦《愛與其他不可能的追求》時,提到作者因為自稱「壞母親」而被全美國女性視為公敵。就作者的自序來看,她自認是個尚可的母親,只是還不到理想境界而已。但她不過自嘲「不夠理想,所以壞」,就被一般民眾抓著「壞」這個字面意思窮追猛打,由此推想美國人的保守思想還真是根深蒂固啊。
    我覺得莎拉這樣的人物是個保守思想下的受困者。她沒辦法說出:「我愛我的女兒,但她拖累我和其他親人。」這樣客觀的事實,因為一個母親「永遠不能認為子女是累贅」。如果她潛意識裡不願承認女兒拖累了她,自然就否認了凱特想求死的一半理由。
    至於另一半理由,基督教社會根本上就不同意一個人因為忍受不了病痛而求死吧。
    這本書如果採大和解的方式來結局,會是怎麼樣的感覺呢?比方說,莎拉終於接受凱特將死,母女倆相擁痛哭一場~~這樣結尾大概就虛掉了(汗)。製造意外讓凱特存活下來是一招險棋,但這麼作的確能引起讀者更多的討論和反思,我覺得在寫作上是一種確實可用的手段,可惜落入濫情而抹糊了全書的主題。
    但是這和那部更生人的電影(?)基本上是另一回事~~我實在看不出「一個努力奮鬥的更生人最終被車撞死」能引發什麼有意義的反思喔……(疑)

  2. 其實就我看的感覺來說,莎拉不是可以理解卻拒絕接受,而是根本沒有發現喔。在疲倦到疲倦得想死中間,其實應該是有一段醞釀時間,而且有機會在中間提供支持,但我覺得莎拉在這方面的支持其實也頗欠缺。她其實一直用自己的想法來為凱特作各種決定,而且直接認為凱特應該同意。
    這部分的衝突似乎表現在凱特男友病逝,莎拉卻隱瞞凱特的地方比較明顯。而她明明知道小倆口已經互許過「如果怎樣的話,一定會出席對方喪禮」的承諾了。該段她的敘述給我的感覺其實有點「我這麼為女兒操煩,她卻只想到這種小事」的怨氣。但對凱特來說,這應該比安娜放棄曲棍球夏令營更糟,安娜起碼在夏令營報名之前就被告知「不准去」了,凱特卻連抗議遊說的機會也沒有。
    再說儘管沒有相擁痛哭,不過采豫說的大和解其實還是發生了(聳肩),和解完緊接著車禍大翻盤這樣。(還不說真是雙重濫情啊……遠目)
    再說,這邊所謂前半的否認和我文中所提的「不救到底別人就會說我不是孝子孝女」的人想法一樣,是從「別人對我的觀感」來作考量,而非以「病人的想法/利益」來作考量。如果必須落到以此,而非以愛,來作為辯解,那說真的實在是等而下之了。
    而且不允許自殺的宗教觀念並不禁止「要求不治療」喔。「順從上帝旨意,即使那從外表看來是苦的」也是重要教義之一不是嗎?
    當然,我寫這篇心得的假設前提是「如果這本書希望能提倡病患自主權的話」。如果說作者其實根本沒這打算的話,那其實這樣的結局也是 OK 的。

  3. 喔對了,說起來我覺得那個火場比喻很糟糕。
    莎拉做的可不是要另一個女兒「帶路」去救陷入火場的女兒,而是「站在外面」要另一個女兒「去把你姊扛出來」。

  4. 生命的存在:如果生存一定要完美,才能生存在這世上或後來造成的不完美,都不用救助這樣醫療的用意只是在維持完美的完美而已!如果讓不完美的人存在世上,但用愛給他幸福!讓他再再感受到存在的美好!難道也是錯的嗎?
    拾不得放棄親人生存的希望,是因為我們還愛著他;若是真的不得不放棄時只好選擇接受。雖然過程中當事人會受苦!但是誰又知道往後的路,他不會再有更美好的人生體驗呢?至少我們曾經為生命努力過。

  5. 我可並不主張「都」不要救治喔。
    今天新聞看見一個爸爸只祈禱不把女兒送醫害女兒喪命,因而被判罪的新聞,才正大叫了「判得好」呢。
    但問題是所謂的救治,作到什麼程度才算是合理的?什麼樣的生存才算是「生命」?而又要用什麼樣的代價來交換才是可以接受的?
    為了維持一個親人的生命,可以傷害其他親人到什麼程度?包括不斷被收割的安娜、包括完全被忽視的傑西、包括若有所思卻不敢出聲的布來恩。
    甚至是疲倦卻不敢說出,無法參加愛人喪禮的凱特本人。如果她的確感受到被愛包圍,為何會說出「一切都是我的錯」這種自責言論?生病並不是她的過錯!
    所謂的愛一旦扭曲,有時候會比恨更可怕。

  6. 這本書年初在美國剛出版時 丹佛公共廣播電台曾訪問真實故事中的父母
    這位母親其實雖能理解 卻不能認同作者為了閱讀市場 訪問了他們之後做這樣的扭曲處理
    那位母親強調 生妹妹並非為了救姐姐
    而妹妹自始至尾 未曾動過手術
    我是聽了訪問才看這本書
    我不認為作者處理了醫病或倫理關係
    我也許受了訪問影響
    覺得 這本書 說穿了
    就是 醫療版的韓劇

  7. 嗯,我有看到的另一個好像是說兄弟,小弟弟非常驕傲「我救了哥哥」。
    不過作者似乎是想設想,如果事情沒有像所見案例發生的那麼順利的話,可能會怎樣發展?畢竟並非紀實故事而是虛構小說,我可以理解作者想對「可能性」做出探討的野心或者說想像。
    只不過真的是選了一個很狗血的結尾啊。
    但是話說回來,狗血之所以會被濫撒,就是因為吃這套的人多,這也是為何花系列可以長紅,韓劇可以熱門的原因啊。

  8. 其實她並沒有叫小孩帶路喔,打從一開始她就是要「派」自己的小孩進去火場救人,所以我個人認為這個比喻還算不錯,只是進火場救人可能雙雙喪命,現實中這個機率較低。

  9. 我現在是不太記得原文,但她做的的確是派小孩進去自己站在安全的地方指揮。自己不背負風險而去要求小孩來背負,我是不認為可以講得那麼理直氣壯。尤其火場的風險比喻是莎拉自己選的,那麼這類比到底是感人還是更突顯這媽媽的狠心呢?

  10. To Bule Boy:
    1. 留言內文暴露email只會讓人交到廣告機器人朋友喔。
    2. 重複的留言部份已經刪除。
    3. 其餘部份,看起來你的思緒蠻混亂的,目前先設定隱藏,你要不要整理清楚之後再一口氣發表,而不是散亂在四篇裡呢?

  11. 關於這本書,我也想了很久。我是因為獨立研究才知道這本書的存在的。書的封面寫著:儘管我一直希望凱特能活下去,但他的死會是我這一生中位幸運的事。這句話令我感觸很深,我再看書的過程也有一種身入其境的感覺。莎拉這位母親,有人對她是萬分同情,有人對她是說不完的憤怒。我個人對莎拉這個角色非常反感。這比死了還痛苦,是一種折磨。

  12. 是的,我也不喜歡莎拉這個角色。不過看得出來作者對他有偏愛。可能是作者自己的小孩小時候也生過重病的緣故?(好像在前言還是哪裡的簡介有看到)

  13. 人類是自私的,而且打從一開始就不公平!
    若以人的觀點來看,這位母親是位極自私的人,自私的決定一人的命運,決定一人的未來!
    然而,如果不自己當成人類以另一種生物的觀點來看呢?我們看到的只是一位雌性生物為了就一個孩子而犧牲一個替代品!
    就理論上來說好像很合理,被當成替代品的生命從一開始就不具備與一般人同等的地位,說白一點,如果這件是不是發生在人類上,根本不會有人會對這位替代品感到同情!因為人類從不把生命當生命看,何況是那些不是人類的生物!

  14. 你說得太好了!就是這樣,『這不是一個關於愛彌補裂痕的故事(卷首的推薦文),而是一個真愛退讓給偏執的故事。』,這樣的母愛不該被讚嘆,被憐息,應該被檢討,母親莎拉太偏執了。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