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在某討論板上提到所謂「世界名著兒童刪節版」的情形,老實說我很不喜歡這種作法。不過比較驚訝的是有人認為「大人」的翻譯小說不刪節不錯譯是基本,但說到「兒童版」卻認為「小朋友看完整版哪可能有興趣,童書化是入門興趣。」
而當我提出某些「世界名著」原本就是童書或青少年書時,又繼續表示「小時候刪節版不一定是為了童書化……有時是為了政治正確」。反正自己要看的書不能刪,小朋友要看的書就有一千個理由要刪就是了。
該怎麼說呢……老實說我不想偶爾在板上發文都在找人戰。不過自己要看完整版,小孩就只給刪節版……為了政治正確可以刪書,那不是回到出版審核的年代?那麼同樣的原因,是否「大人書」也可以隨出版社刪掉其中不太「妥當」的部份?如果一本童書價值觀已經過時,作家長/大人的我們要嘛可以選擇不要買這本書給小孩看,或者作為共讀時機會教育的題材,怎麼看都不覺得這是直接擺在出版社端的工作啊。(尤其有些這樣的童書還會標明「改寫」或「改編」,有些根本沒有標示它究竟有沒有被人動過手腳。)(更不要說像《黑神駒》這種本來就又淺又溫馨的少年向作品,到底是那裡兒童不宜了?當然要說的話,裡面動物權概念以現代來說還差了點,但也正好可以作為時代變遷的教育。)
不過,看我這篇標題就知道,這裡沒有打算繼續深入討論依據政治正確刪節童書的正當性,我想來聊一聊關於「小朋友看完整版哪可能有興趣,童書化是入門興趣」這件事情。
我不想在這邊說什麼自己多小就讀了些什麼什麼之類的嘴炮,畢竟個人經驗這種東西一個「個案」或「特例」就可以打死了。不過我想問的是,如果今天這邊有本書——好比說《冰與火之歌》吧?自己覺得很喜歡想對人推坑,又覺得這本閱讀口味有點重,對方可能沒辦法立刻接受。
這時候我們是找類型相近,但口味沒那麼重的書。比如說同樣有點宮廷內部高來高去的《上帝之柱》、《狼廳》或《刺客學徒》來先推推看試水溫。還是拿一本撕掉一半(或審查塗黑一半)的《冰與火之歌》直接推?(我還得說這比喻不太公平。因為看見書上畫黑條條多少會有好奇心被遮了啥,童書刪節可不會註明「此處刪減複雜形容OO字」。)
當然我得承認有些東西對小孩來說,是有點太過艱深了。現在叫我去讀《白鯨記》、《戰爭與和平》或者《追憶逝水年華》我大概也會覺得很痛苦。不過話說回來,把自己也不讀的東西撕成十分之一本,然後丟給小孩覺得我家的小孩好有深度或者讀了以後會喜歡整本,是不是也有點自欺欺人呢?(話說那天逛街還經過了一個廣告是《追憶逝水年華》的兒童動畫還是童書版本……我真的很好奇會買的爸媽,自己是否也愛全版的《追憶逝水年華》?)
另一方面,把《黑神駒》、《三劍客》、《堂吉軻德》、《戰爭與和平》全部砍到剩下同樣的篇幅,然後排在一起做成套書……好吧,這是個人經驗。但以我自己的經驗是小時候絕大多數不會特別引起興趣,反而覺得「這本(些)書也不過就如此」,甚至還混雜了一些「全譯本應該都是又長又枯燥吧?」的錯覺。
但是其中的《黑神駒》其實原本就偏少年向。《三劍客》走爽書路線,國高中生能欣賞金庸的話,其實也大約都能從其中獲得樂趣。《堂吉軻德》則是惡搞強酸路線。讓孩子從小覺得它們都和《戰爭與和平》是同樣的東西,到底是想培養興趣推坑,還是想讓他們失去興趣?(至於我嘛,老實這裡頭當初有一些是覺得「即使很枯燥,不過不找來讀一讀好像不太夠文青(欸),所以就找來讀了。讀了之後才發現我錯過了有趣的東西,而且一錯過就是很多年。」)
如果我希望孩子能讀《1984》,小學三年級時就把完整版本甩給他,顯然是種揠苗助長的行為。但我也不會考慮找縮減版。比較可能的想法是,小學低年級的時候可以先給他《哈樂與故事之海》,大一點再給《默默》。到上中學……也許我不用推《1984》,只要繼續擺在書架上就好了。
反正像我之前炫耀過的。小孩子這種生物,你還以為他愛讀《卡斯坦伯爵》,其實他已經長到自己拿零用錢去買《歷史學家》的年紀了,又為什麼要為他們劃地限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