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格萊葛利.馬奎爾(Gregory Maguire)
- 譯者:蔡梵谷(女巫前傳)、韓宜辰(女巫之子)
- 出版社:晨星
- 語言:繁體中文
說起來《女巫前傳》實在是一個非常悲傷的故事。
一開始是在 elish 的部落格看到相關的書訊。當時就已經知道是本「給大人看的厚書」了。不過既然是童話重述的故事,原本還真的沒有想到會如此灰暗,讓我在讀這本書的幾天都莫名地覺得世界是黑白的。
不過它仍然是一本很棒的好小說。(除非有人只願意讀開心故事)或者就像某個古早的說法:悲劇使人淨化。
是的所以這是一個悲劇故事,就像原本《綠野仙蹤》裡所註寫好的那樣,邪惡的女巫敗在一桶雨水之下。既然這是一個童話重述的「同人」作品,再怎麼樣那些原典有出現的部分還是得照著走,否則就只是純然自創了。不過,那些原先童話故事中所沒提到的事情,作者顯然是好好地、狠狠地把它大大發揮了一番。
以下的部分開始會涉及劇情。雖然我不認為這本書是先知道劇情就不好看的書,不過既然有些人似乎挺重視在直接讀書之前劇透的問題,那麼這一段讓你有機會回頭按右上角的 X。
其實《女巫前傳》本身的故事已經十分完整。艾法芭——後來的西方壞女巫——是個尖酸刻薄、滿肚子不合時宜、看透世事卻又死心眼得讓人不知該說她是浪漫或是傻氣的女子。用浪漫來形容可能有點奇怪,不過那種對於不公、不合理的事猶如擲出的槍矛般毫無妥協餘地的衝撞,基本上的確是一種浪漫。
故事裡並沒有告訴我們巫師大王變成暴君的心路歷程,或者是他立法迫害靈獸的政治考量。所以在這個絕對惡勢力的襯托下,積極投入反抗勢力的年輕艾法芭就顯得溢加可愛起來。但是正如費耶洛所質疑的,她同樣也不明白自己在反抗組織中的角色以及組織背後的意圖。選擇這方或那方,無論如何都有可能成為棋子。差別在於不知情的棋子(或是自我催眠的棋子)不覺得難過,而知情的棋子卻不免苦惱了。
之後的那段時間是某種消極形式的自暴自棄:不思考、不質疑,服從而無自我。然後才是那趟贖罪之旅。
說起來因為無法原諒自己而意圖從別人的原諒中獲得解脫,其實也是一件天真的事情。尤其是對那樣一個堅強而有定見的人來說,我其實懷疑那能有多少效果。不過懷疑歸懷疑,最終她也並未得到所求。
我相信這與她的堅強有關。如果艾法芭不是冷靜地陳述「我必須告訴妳一些事」,而是一見到人就哭著撲上去霹哩啪啦把話說完,結果是否會有所不同?
但那樣的話就不是艾法芭,後來的西方壞女巫了。
而堅強有時果真是種令人難堪的特質。「妳沒問題」、「妳不需要」、「妳有足夠的殘酷能保護自己」。乍看之下還以為是某種糟糕劈腿男的分手說詞。(「她需要我但妳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但這話卻竟是出自一位父親之口,實在是讓人情何以堪?父母總是會花較多的心思在問題較多的那個身上(虛弱而缺少雙手,這問題果然很大),這是人之常情。但對被忽略的那個已經足夠難受,更何況艾法芭並未被忽略,只是被當作是家族的詛咒與懲罰罷了。
所以她也只能夠學著堅強、學著殘酷、學著不依靠。(真是個惡性循環?)父母是不可仰賴的、宗教是不可仰賴的、老師長輩與朋友均不可恃。
然而一個人孤伶伶的面對這整個世界與翻轉無常的——你要說命運天意也好,說機率渾沌也罷——是多麼辛苦?難怪她一面否認靈魂的存在,一面卻又希望自己有個靈魂。有個架構能解釋世界並供人依附的日子看來輕鬆愉快,但問題是她早已看穿架構中的虛假成份……
所以 elish 認為像那樣的結局,對當事人而言或許反而是一種解脫。我想我無法反對。女巫的最後或許可說是充滿莫名壓力的狂亂。而憤世嫉俗者即使在太平盛世依然不可能獲得幸福快樂。
但那樣的嘎然而止,至少對我們這些旁觀者來說,不能不說實在是令人惋惜而悵然。
儘管桃樂絲的行動也間接促成了巫師大王的離開。我卻懷疑這種角色有可能因為發現一個四十年不曾知曉的女兒而感到揪心?他離場的時機實在太過巧妙,幾乎讓我懷疑只因為他發覺自己無法避過大臣們的政變。重讀時候我才察覺他在桃樂絲回報之前便已萌生退意,卻難以明白是何原因。
或許來自故鄉世界的小孩讓他想起自己最初離鄉的目的,才發現自己早已將之遺忘。(儘管他仍威脅著女巫要求《葛林姆利》,但卻不願帶著它離開。是否歐茲王位這項「找書工具」已在不知不覺間變成「找書目的」?)也或許因為重拾本心,面對那只綠玻璃瓶時才能感到一點點後悔。但再怎麼說,這都只是我這單純的讀者猜想罷了。
停在這裡,則女巫的故事已然結束。而若有所失與無力之感正濃得難化。單純以小說技巧來說其實已是個夠好的斷點,但我卻受不了那黏稠的失落。書未讀完便惶惶地偷查歌舞劇情節,並上書店定下續集。(這麼悲傷的故事怎能載歌載舞?果然一查之下改編了一個相對快樂的結局。)(而我也的確想過女巫未死的可能:畢竟在此之前只能說水會造成痛楚,卻未有實質傷害的證據。但死了就是死了,這點作者說了就算。)
而《女巫之子》,老實說我書一拿到就搶先翻閱了:跳著只看與女巫有關的部分。
說起來我相信《女巫之子》是後來才起意寫成的續作。或許因為讀者壓力,也或許是作者自己也對那結局感覺悵然若失?除去僅有一半的厚度與書中處處可見的女巫身影,更讓我如此相信的是桃樂絲一角與《女巫前傳》的落差。她在前傳中還算是純真無邪,在之子當中則只能落得個「蠢真」二字。
而女巫終於雖死猶存,深印人心。儘管我懷疑若她本人知道自己成為反抗象徵時會有何感想。所謂的精神象徵想必會是她嗤之以鼻的對象;而血脈的延續……說真的又能代表什麼?
但說起來我畢竟仍是個期待希望的尋常凡人。儘管這樣的場面相形之下是好萊塢風了點,但當巨大的女巫剪影掠過翡翠城時,我不能說自己沒有感覺到一點點欣慰;而當綠色的女嬰在雨中被洗淨,我無法否認自己感覺到一點點希望。
—
《女巫前傳》的改編歌舞劇聽說非常有名。目前還買不到 DVD,不過已經託肥貓幫我找原聲帶了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