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書走到這邊,我想似乎應該給它正名一下,強調它的原文書名是《The Borrowers》借物者,而非單一一名「借物少女」。因為隨著故事展開,作為「主角」的少女小人艾利緹,戲份與觀點似乎逐漸減少了。由於後面這三本我看的時間比較接近,感覺似乎不是很容易完全分開寫心得,索性乾脆寫在一起。
雖然可能會試著加減稍微區分一下個別集數,但實際上大概還是難保混在一起說。並且,既然已經是系列作的後半了,這邊也將完全不迴避任何劇情透漏,因此請各位讀者請自行斟酌閱讀。
居住在台灣的業餘奇幻寫作者
系列書走到這邊,我想似乎應該給它正名一下,強調它的原文書名是《The Borrowers》借物者,而非單一一名「借物少女」。因為隨著故事展開,作為「主角」的少女小人艾利緹,戲份與觀點似乎逐漸減少了。由於後面這三本我看的時間比較接近,感覺似乎不是很容易完全分開寫心得,索性乾脆寫在一起。
雖然可能會試著加減稍微區分一下個別集數,但實際上大概還是難保混在一起說。並且,既然已經是系列作的後半了,這邊也將完全不迴避任何劇情透漏,因此請各位讀者請自行斟酌閱讀。
其實第一本的故事我覺得相當完整了,而且又包在兩層敘事框架裡面。所以我在開書之前就醫直在想,這到底要怎麼寫第二集啊?原本的框架聽起來故事已經說完了,要怎麼繼續?還有最重要的,會不會硬接以致於變得沒那麼好看?
這本《借物少女》我其實從剛出的時候就買起來放著,一直沒有開讀。好不容易讀完,沒幾天就開始讀墨親子馬,我想說剛好來寫個心得推一下,結果拖到親子馬都快結束了還沒寫。只好請大家屯起來明年親子馬再跑了。
瑪麗諾頓的《借物少女》(其實原文只有借物者The Borrowers),是吉卜力動畫〈借物少女〉的原作,必須說原作跟動畫的重點很不一樣,請務必當成完全不同的作品來看。暨《霍爾的移動城堡》之後,我現在在想吉卜力跟英國作者的作品是否都要完全拆開來看?英國作者喜歡開嘲諷,而這點似乎恰是充滿正氣的吉卜力比較少的元素。
這本值得一聊的元素其實不少,但彼此之間不一定是同一個話題,我這裡就分頭寫出希望不會太混亂。
昨天晚上熬夜把五本一起看了,我在想這值得大長文推薦……但是我生不出什麼詞藻華麗的大長文。
像是什麼奇幻版生化龐克,「城市後巷有如奇幻版XX 城或OO鎮」之類牽扯名作的一表三千里……我覺得在此並不適當:
《地獄遊行》就是《地獄遊行》,不是哪一個名作的模仿陰影。
其實姆米谷的每一本我覺得或許都有一些東西可寫,而且整系列一起寫或許也不錯。不過我看得最樂的應該是《姆米谷一家的瘋狂夏日》這一本。有鑑於我每次心很大想寫系列心得最後都寫不完,那我想還是直接從這本開寫。另外這心得有劇情,幾十年的知名老書我覺得沒有避談劇情的需要,而且我不認為「禁止談論一本書的內容」會是很好的推人看書的方式。
這是近日發現的有趣故事,記錄在這邊。先說明我其實不知道神話學者們到底是怎麼判斷兩個對民間故事/神話的相似點,究竟是誰影響誰的。所以我這邊只能直接點出相似處和有趣點。另外阿米與阿糠的故事我是去越南文維基上找到然後用 google 翻譯機翻閱讀,裡面如果有劇情失真或理解錯誤的地方……我很想說怪 google translate,不過照理說我也有責任的。所以如果情節有誤,也請熟悉越南版本故事的人多多補充喔。
本文是來自這串討論(問一下大家有多少人同時也在隔壁棚〈小學生都看什麼書〉社團呢?)整理出來的書單。原本整理是修改原文貼回原討論串,但第一次初步整理之後得知臉書貼文不允許過多連結,但後續整理勢必會有更多更多的連結,我也不想試誤臉書到底允許幾個連結,乾脆拉出社團另外做。
前陣子在臉書兒童閱讀社團隨手寫的分享,但不知道為什麼隨手就寫得有點篇幅所以乾脆複製過來存底。順便看能不能多推坑幾個,或許出版社會有意願復刻。(發大夢)
反正都開啟神話興致了,昨天我就再把庫存的時報大史詩拿出來推推看,畢竟說是「大」史詩但厚度跟他們正在看的漫畫也差不多嘛。然後小孩看到封面就說「不要」……orz(大概畫風沒有大眼睛吧……明明媽媽覺得這畫很穩厲害得很欸。可惡我應該先試印度那兩集,封面是鄭問畫的超美艷)
這是我今年到目前看過最讚的新漫畫,這邊先上個讀墨AP:
必須說間諜殺手偽裝任務動真情的故事真的超級老套,但我看這個故事跟我看 Trollhunters 一樣,是從隱喻的觀點來看。
因為書名太簡潔了,原文就是《The thief》,中文不管用《小偷》還是《神偷》,單用書名下搜尋應該會看到海量無關的資料。只好把作者名字放上來容易識別啦。
這本書我手上的版本是 2004 年新苗的版本,當初是在地下街回頭書大特賣,好像是五本一百元之類的特價堆裏頭撿回來的。初讀只覺得不過不失,一點點可愛但是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亮點的小品……但誰知道偶爾再翻,越翻越覺得其實頗有點滋味,實在可愛太可愛了啊。(嗯咳,收起你的癡阿姨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