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在噗浪河道上看見有一兩個朋友在讀,但是沒有特別留心。後來在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粉專那邊又看到一次,也不是直接看到書介,是尼安德塔那邊,會習慣在科普文章裡面穿插幾個稍有聯想,但沒有直接相關的文章連結,從那邊連到書介的。看著覺得有趣,就放進待讀清單裡面了。
然後因為認真的介紹好像尼安德塔石匠講得差不多了,所以我這邊就偷懶省略,只講其餘部分好了。簡單地說這是讀起來自傳意味蠻濃的一本,相當可愛。然後,花粉阿嬤意外地超會放閃啊!
她講到獵獾人虐待動物案。(書名雖然寫得有點聳動,但顯然不是只有殺人案才會請她來幫忙,另一個光看字面想不到的點是,獵獾人虐待動物案裡,受虐的布是獾,而是獵獾犬。)因為發現沒看過的新種真菌孢子,讓她認識第二任老公。(至於第一任老公到底怎麼了這件事情,不知為何阿嬤一直藏到幾乎全書結尾才講?)
說當時在獾洞泥土和受害狗狗身上發現沒見過的孢子,正在苦惱。正好某位德高望重的植物學家過世,於是便去了某植物園參加紀念儀式。中場休息時準備去拿點心吃的時候,阿嬤隨便注意了旁邊的一叢毒菇,旁邊同路要去拿點心的男生竟然隨口糾正說這應該不是你說的那種,應該是同屬的oo(毒菇學名)。
阿嬤問他說你對真菌熟嗎?我正好這方面需要一些協助。對方表示喔這我還可以,然後自我介紹交換名字。
阿嬤一聽名字心中大驚,是那個某某?某某是個研究活動活躍的真菌大師,我一直以為他已經九十歲了,他寫的教科書我有兩本還擺在桌上!竟然和我一樣年紀,看起來很親切又有趣站在這邊!
然後寫說「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三年後我們結婚惹」。
什麼大家都知道!我就不知道啦!可惡給我細節!(x
然後這段後面開始就會時不時隨機冷槍放閃。(欸)諸如什麼「不管你是受害者還是加害者,你的頭髮裡幾乎都會黏很多花粉孢子,括號除非是我親愛的老公因為他是專家」之類的未免也太甜惹吧?
然後阿嬤前半生的經歷相當八爪,這個除了覺得阿嬤真的很厲害之外,其實一部分可能也反映出當時的世界分工不像現在這麼精細?當然隨著世界的分工越來越細,未來一輩看我們可能也會有類似的感慨,所以想想其實也不用那麼感嘆,有志者也想八爪的話,就把握自己能做的盡量進行吧!
另外,看她講她外婆在當礦工的外公早逝之後,靠幫人洗衣服和做女紅獨力養大五個還是六個小孩的敘述……應該是鄉村地區?花粉阿嬤自己也不年輕,是大戰(應該是二戰?)中間出生的,她外婆就更老了,所以大概是彼得兔裡面那種洗衣婦的感覺?
食物都是自己家裡院子長出來的(菜園+養兔子養雞,每個小孩都沒餓到)就覺得那年頭的窮人和現代窮人的意義不太一樣?
這樣講起來,就想到之前忘記是在噗浪的讀書會河道還是那位噗友的讀書分享看到的,貧窮還可以再分成兩種,忘記個別的稱呼是什麼了,但一種是沒有錢,但還有社會支持,一種是沒有錢也沒有社會支持。
前者還能仰賴親友支援的像是「餐桌上多一雙碗筷」,或是像花粉阿嬤的外婆那樣,要錢沒有,但有地方可待,而且這地方還能長出食物,只要當事人知道怎麼長。後者就真的是各種意義上的一無所有了。
其實也想到前陣子讀拇指少年文庫的《巨蛋》給小孩聽,主角的爸爸經營一份銷量超迷你的地方報,根本賺不了幾個錢,然後晚餐就派兒子去湖裡釣。這故事裡的家庭可以拿辦報當工作,應該是有點中產的知識份子,不過他們同樣保持了相當程度的維生熱量自產能力。
相比之下,和朋友閒聊的時候朋友提到了民國七十幾年有大學生登山,結果餓死在地瓜田上的新聞……老實講其實我還不太敢笑這些大學生,因為地瓜葉的葉形變異還不小,有心形的、五裂掌狀的,似乎還有三裂掌狀。說市場賣的葉用地瓜是心形、塊根地瓜是掌狀,我隔壁鄰居拿沒吃完葉梗插出來的也是掌得很漂亮……所以如果野外遇到,如果是很整齊明顯人跡的田還好聯想,如果是那種隨意種植,十天半月才來看看的那種,碰到了能不能一眼認出來,很有把握地說「就這個,可以吃」?我其實也沒什麼把握。
默默似乎繞回了分工的話題:分工越細,人能獨立生存的能力越低,從前有土斯有財的意義是「至少不會餓死」,現代給你土地,你還不見得有辦法用它養活自己。
這樣講起來又想到了〈生存家族〉這部電影,雖然說災難片拍成那樣未免也太過溫馨,但裡面十分溫柔又搞笑地點出了現代生活中人與土地,或說人與原始生存供應來源間的斷鏈與隔閡。或許不要等到災難來臨,平日便要儲備一些自己的生存能力比較好?
其實好像還有蠻多東西可以聊的,像是阿嬤似乎不太喜歡病理學家哎呀(垂耳),貌似工作上常常覺得會互相打擾的樣子。阿嬤的案件性犯罪比例好高,不知道是這些特別讓人印象深刻還是實際發生率的關係?(垂淚)
還有,雖然說所有引發社會注目的案件警察都會有壓力查得更認真,但是當法醫病理學家認為可能有被冰過才拿出來埋時,跑去找冷凍食品專家問肉冰存時間與其變化,這英國警方也太令人敬佩了吧?
最後由於近年CSI 之類的鑑識犯罪影集太紅,阿嬤十分擔心長出一堆想學鑑識,但是基礎的植物學或真菌學都沒學好的。(她有提到幾個同行都是有點年紀的基礎科學家才跳過去的。)似乎還是隱約呼應了分工深掘的同時,可能會漏失本源廣度,因此產生盲點或偏誤的問題。不過篇幅的關係,我還是把這些留給大家自己閱讀了。
《每具屍體都會留下痕跡》,是一本可愛的鑑識與環境考古學者自傳書籍。喜歡植物/真菌與推理文學的朋友可以考慮試試。
- 讀墨連結:每具屍體都會留下痕跡
- 讀冊連結:每具屍體都會留下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