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一開始好像是從噗浪讀嘛河道飄過來的不認識推薦,一看見馬上放到我的舒壓待讀清單。比《白目英格蘭》舒壓(白目英格蘭罵人語章節,被罵女巫的人要請地方官起訴自己來證明清白,實在太慘了……)
第一章講菜單用詞和餐廳價格的關聯性,仔細想想雖然我之前在噗浪破哏了,這邊還是先藏起來好了,X價位餐廳最話嘮。(欸)
第二章以美國(語言學家)人的觀點試圖辯解「鼻要再罵我們不學無術亂抄法文啦,我們只是跟歐洲對『entree』這個詞選了不一樣的延伸義而已啦嗚嗚」。原始意義是「入桌菜」,而當時宮廷入桌菜常常就是肉了。法國人延續了「開始」意味,而美國人延續了「肉」……我應該說難怪美國人平均比較胖嗎?(沒禮貌)
第三章,薩珊王朝的甜醋燉肉食譜我生火啦啦啦~~~雖然說整本引用古代食譜不少,不過我真的生火很想復刻看看的其實只有這一道。(應該說我的烹飪路本來就比較偏燉菜,所以其他道諸如點心類或調飲類的食譜我大部分就看看。)
可是波斯甜醋燉肉一鍋要用好多種肉,反覆燉好多次啊。時間物力上可能不太允許我照章復刻,於是忍不住開始計畫各種偷吃步了。(欸)像是食譜雖然直接用醋煮,但是長時間燉煮加上醋酸的沸點才八十幾度,可能最終成品的酸度沒有開始的純醋酸,再加上現代牛肯定比近兩千年前的牛軟嫩(沒運動幼齡肉牛)很多,真的照原始食譜這樣燉搞不好反而柴了。我是不是改成同時縮短時間和酸度……(住手)
另外是不知道這種甜醋的沸點(水、糖與醋酸混合物的共沸點)是多少,古代的釀造醋應該也含一點酒精。現代家庭式模擬的話應該用味霖和釀造醋調?而且醋酸和酒精沸點都比水低,這樣開蓋燉應該有相對低溫烹調,避免乾柴的效果……不知道實際多低就是了?(都叫你住手了啊,第一次試做就魔改是哪招?)
另外似乎這個作者覺得是常識,可以簡單閒聊提一下就過的文本都有點古早,第三章閒聊了一下五卷書,火雞章節的結尾略提了一下梅利埃格(媽媽把他生命木頭燒掉那個希臘英雄)。我之前沒聽過《五卷書》,覺得好像很有趣,可是全譯本好像只有一個出版時間有點古老的簡中版,市圖也沒有進真是有點可惜。
薩珊時期是的甜醋燉肉,到十三世紀埃及就變成類似現在的糖醋做法,先裹粉炸熟再裹糖醋醬了。脈絡似乎是地中海週邊變糖醋汁裹炸魚,中東內陸繼續醋燉肉,後者後續似乎往肉凍的方向演化了。我猜這個分支可能跟材料取得(沿海魚多)和魚肉不耐久煮的特性有關?(不過說起來蔥㸆鯽魚也是醋燉食品,也就是說久煮與否還是看魚種?)
到了蕃茄醬的章節,作者表示 ketchup 之音其實來自是十七世紀某種閩語的膎汁,其實跟現在台語也蠻近音的。「膎」字查字典指醃漬物,但在教育部台語辭典裡收錄含此字的詞都用在醃漬海鮮物。這個醃魚汁和東南亞魚露,在章節註解裡面提到有些人認為是平行演化的產品。(然後作者竟然在台灣上過廚藝課學滷肉。)
然而在醃魚汁→→→番茄醬的過程裡,英國人「沒有魚我們就用蘑菇或核桃來代替吧~(大心)」的這一動我真心不太理解。我也很愛亂換食材,這周末才在家裡把梨子燉雞變成西洋梨魚片湯,但是魚變蘑菇還勉強可以說是鮮味食品,核桃就真心覺得八竿子打不著。和朋友討論或許對當時的英國人來說,重點是「黑黑濃濃的發酵醬」,所以磨起來可以產生黑黑濃濃效果的食材都開心的拿來替換了?
總之核桃版在十八世紀英國好像蠻受歡迎的,貌似還是珍奧斯丁一家的心頭好。至於加進番茄,甚至主成分變成番茄,則是往後十九世紀的事了。到了二十世紀,美國人又再調整了一次,把調味從重鹹調變成接近現代的酸甜調。
火雞的章節一部份講火雞跟土耳其到底有什麼糾葛。前面提到引用了梅利埃格(Μελέαγρος,英語:Meleager)?
作者表示火雞和珠雞兩種鳥會混淆,除了他著墨篇幅很多的通商歷史之外,還有一點點原因和林奈命名的時候用了這個哏有關。但是這個關聯性作者只有稍微帶過。原來是珠雞學名是 Numida meleagris,但火雞學名是 Meleagris gallopavo。老實講這種名屬名混在一起好像真的蠻容易混淆的。但是跟後面馬卡龍的章節放在一起看,就會覺得……怎麼別人都沒問題,會混淆的都是你們英語系的?(欸)
古代西方用梅利埃格稱呼珠雞,一種說法是認為珠雞是由「梅利埃格被變成鳥的姊妹」(羽毛上的斑點被是眼淚)。另一種說法是原產北非的珠雞一開始是腓尼基人商品之一,被稱作國王鳥(腓尼基國王的子音排列也是 MLK)。
說到馬卡龍與通心粉的章節。在進入馬卡龍之前,先提及西元前一世紀的時候希臘人吃一種叫 laganum 的多層次炸麵皮,五世紀變成 lagana 是水煮麵皮每層之間都有料。等一下這不就千層麵嗎?果然下一句就是這之後變成千層麵的前身,但是麵條和後面提到的通心粉,則是義大利其它地區的不同產品。
不知道為什麼我看到這邊,就自動腦補成古希臘 style 的加菲貓在吃炸響鈴或炸餛飩。(欸)
總之早期義大利麵是煮湯煮到軟軟吃,不像現在吃彈牙。(而且在馬可波羅去中國之前已經當出口主力項目一百年了。)但是原來早期除了煮湯,其實是甜食用的。(驚)
來人啊,把加菲貓的炸響鈴和餛飩淋上花香蜂蜜和杏仁碎!(錯)不然煉乳也可以!(全錯)
總之甜食的義大利麵和波斯傳來的杏仁酥/派(麵皮卷杏仁膏的各式糖果/糕點)在西西里合流惹。各種不同的義大利麵名稱,早期不是像現在這樣完全跟形狀綁定,而比較跟出產地綁定(有點品牌的意味?)
在十三世紀西西里島的食譜書出現 maccarruni 這個字,也是通心粉和馬卡龍的字源,但是在不同地區它指的是有點不同的甜點,有麵粉版本的甜麵疙瘩(使用玫瑰水和麵,有時加糖),或杏仁膏加上玫瑰水和糖的無麩質版本。(欸)
其中杏仁膏版本傳入法國,接近現代馬卡龍的甜點在十七世紀早期是用玫瑰花或橙花水調杏仁膏,放在薄餅上入爐烤。後來 1652 法國大廚出版的食譜改成用蛋白調麵糊,並用烘培紙取代薄餅(原來那時候就有烘培紙惹!)變成現代馬卡龍,然後大受歡迎。
但是在同期義大利,這個字源的詞還是只指麵,類似的餅乾另有名字。
所以英語系地區就從法國和義大利分別獲得馬卡龍餅乾(macaron)與馬卡龍~(macaroon)麵,而且這兩個詞還混用,麵和餅搞不清的混用到十九世紀。到了美國椰子狂熱時期,美國人發明了椰子版馬卡龍,把 macaroon 一字拿來專用給椰子馬卡龍,然後可能是英國那邊再一次又去義大利拿了 macaroni 回來。
冰淇淋的章節簡單提到了最早的冰窖(冬天儲冰等夏天可爽用喝冰飲)竟然是四千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我還以為至少要到羅馬帝國之類的咧。作者對於冰與冰淇淋的歷史推薦了 Quinzio 2009 年和 David 1995年的作品。我爬了一下,可能是 Of Sugar and Snow 以及 Harvest of the Cold Months。不知道有沒有中文版?
十二章貨真價實的從食物壓進硬核的語言學語言起源領域。吃貨的大勝利。(全錯)作者表示:雖然我們剛剛討論了一堆語言起源的東西,但是我要用「冰淇淋之王才是真王」作結(大心)。
甜點(dessert)的章節再次體認美國人的肥。(欸)
總之 Dessert字源其實是「餐桌清空之後再上的小食」,一開始不指甜。雖然後來加入「甜食最後吃」的習慣(古時候歐洲相信甜食助消化),但其實常常是堅果或水果(新鮮或糖煮)的機會可能更高一點。會變成灌飽鮮奶油的蛋糕冰淇淋巧克力等等等其實一定程度……還是美國人的鍋。作者舉出美國建國時期宴會的 dessert,是在新鮮水果、堅果之外還加上布丁、蘋果派和冰淇淋。
最後結語閒聊的地方,作者提到他家的某些週五晚間,會有烹飪趴。就是時間到朋友們會自動聚集過去一起煮東西。老實說我覺得這種感覺好棒!以前其實我也試過每月辦這種大家來的時候只有食材,要一起動手才有東西吃的聚會。雖然說要辦成固定活動其實真的不太容易,但是「大家一起烹調和進食」的社交模式或許真的符合某種古老共同記憶。
有機會的話我很建議大家都來嘗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