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llicles】《巧克力禍心》

作者:卡蘿.歐芙
譯者:沈台訓
出版社:台灣商務
出版日期:2009/04/01


心得啊……好痛、好痛、好痛啊!(哭哭)
當然如果只有這樣也太混了,更何況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唉呀。
先來稍微介紹一下本書的內容。大概是以巧克力黑暗面(Darth Chocolate?)的歷史。從以可可豆為貨幣的阿茲特克君王(但首都周圍不產可可),經過西班牙人對中南美洲的統治(先奴役原住民,原住民快死光了再買非洲人回來用),隨著可可產地的轉移與消費群的擴展,「奴隸」的名詞逐漸轉變成「契約工人」或「苦力」,場景也從熱帶美洲轉移到熱帶非洲。
而其中象牙海岸的故事也許是最令人唏噓的。
強人「老爹」試著打造一個讓國民能依靠可可豆富強起來的機制,但卻不敵國際糧商屯貨壓價的手段。老爹死後的內戰時期,農人們的處境就更不用說了。
這裡想要來提一下當中只稍微帶過的世界銀行。作者寫得輕描淡寫,但這個「先借錢給窮國,等還不起時再強迫對方『自由貿易』」的手段實在太過可怕。表面上看起來是「你獲得低價糧食,出口高價經濟作物」,但最後卻落到「產出越多可可,可可的收購價就越差」。
這個場景其實很眼熟的。如果把鏡頭轉到《雜食者的兩難》裡所報導的美國農夫,會發現很相似的 pattern。美國農夫耕種的玉米與黃豆,並不能填飽自己的肚子,因為那些是不適合直接食用,只能拿來當作工業化食品原料的作物。
工廠買了這些作物,做成食品再以市價賣回給農夫。由於除了賣給工廠之外,作物沒有其他用途,因此無論工廠怎麼殺價,農夫也只能接受。種越多,價越賤。單價越賤(但食物等民生用品價格卻不因此下降),只好試著種更多來維持家計。想提高產量,只好借錢去買農藥、買肥料、買高產量品種、買農機。
猜猜看賣農藥肥料種子和農機的人是誰?
而當有記者挖出了悲慘的童工消息,「巧克力」與「奴隸童工」間的巨大反差引起消費者嘩然時……嗯,有一個說法是「那才不是奴隸,而是當地的一般狀況與文化本來就是如此。小孩幫助家裡而工作很正常,那裡的小孩也本來就不上學的。」
嗯……沒辦法送小孩上學不代表不想送小孩上學,就好像台灣的上班族不請假不代表他們討厭放假。這個道理會很難懂嗎?
巧克力的全球需求量很高固然是造成這種窘境的原因之一。但是軛著可可農(與美國玉米農)脖子,逼得他們必須大量生產賤價作物的另一個原因,難道不是他們的作物無法餵飽自己嗎?(其實可可適合長在香蕉等糧食作物底下,原本不應該這樣的。不過,嗯,有人「說服」他們把香蕉樹都砍了好提升產量。)
能吃能活了,就算經濟作物的價格一時壓低,受到的衝擊也不會那麼巨大。
那麼看看別人,想想自己。
從今天開始,多注意一下自己的碗裡,有幾成糧食是本國產的好了。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