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尼爾.蓋曼(Neil Gaiman)
譯者:陳瀅如、陳敬旻
出版社:繆思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2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7399847
六點半到十二點半。這是我看完《美國眾神》的時間。
至於想法?
頭很痛、肚子很餓、還有膀胱很脹。於是我上廁所、到廚房補吃早餐並把午餐的米放進電鍋、洗頭,然後試著在書架上找出那本《千面英雄》。
我很想說「下次不敢了」。不過既然類似的事情一定會再犯,這句言不由衷的話我還是就先省下來好了。在這個等待午餐的空檔,稍微整理整理思緒。(什麼?你問我剛吞了兩個三明治還要再吃嗎?這話當然。)
一件有趣的巧合:看書的同時也放著新買的 CD,換片時不經意瞥見第一首歌的歌名是〈flickr〉。(歌頌新神的聖樂?)
書中非常有意思的一個部分是影子為星期三守靈的橋段。懸掛著的死者意象不只是與十字架上的耶穌相像。(還有槍矛與脅側的傷口呢)同時也是通過冥府七重門扉的蘇美女神伊娜娜(Inanna),在冥府七判官的注視下變成吊掛木樁上的死屍。
或許這是因為死法有限而神話眾多,當中總有重複的可能?又或者,比起水淹土埋,赤裸裸的懸吊空中更能讓人無所避目遁逃地提示死亡的事實?「生」與「死」的現象是如何令一代代的各地人類焦慮,以至於所有的這些神話是如此不約而同地反覆重述著類似的故事,令我想起《黑暗地底城》中的諸神,反覆搬演著自己的故事,不斷地死亡與再生,終至成為自身的牢籠。
另個經常出現於神話中主題是反抗父親與英雄的輪替。當影子的身世初揭露時,其實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魔鬼代言人》這部電影。不過當中的相似處或許僅限於身分不明(且或許可能都是一夜風流後便消失不見)的老爸與破壞老爸好事的年輕英雄。然而再加上父子倆代相同的經歷,其實令我想起《千面英雄》中一些關於弒父與輪替的概念:英雄實際上是一個變動的象徵,暴君是年老的英雄而英雄是將來的暴君,兩者是同一本質的不同面向,不可忍受的不是個別的存在而是停滯。因此烏拉諾絲被克羅諾斯撕碎,後者又為宙斯所囚。反映出的或許是基於一種對四季遞嬗、世代交替觀察所得到的自然規律。也或許因此不論是《美國眾神》或《黑暗地底城》,結尾都是以冬去春來的季節變化為註腳。(我本來想說生活在到處是空調的亞熱帶都市裡,我們可能喪失了這種對季節變化的感覺和感動。但完成這篇心得的今天下了幾場不帶寒氣的大雨夾雜春雷,而我很意外的發現原來「春天來了」可以如此具體,而非不知不覺。想來這對古代人來說必是更大的衝擊。)
另一個讓人想多讀一點,卻被作者略而不提的部分,則是新神們的態度:在故事後半出現科技小子的不安惶惑。或許在死亡的議題上,這些新的存在並沒有像那些古老者般提供解釋。他們是古銅色的肌膚與潔白露齒的笑容;媒體與科技對世人強調的一面似乎以生命的喜悅為主?而儘管電視神受著眾多善男信女時間的奉獻,任何人卻可以關掉電視而不會有罪惡感。(但所謂「叛教」或「違背戒律」則不然。)
所以或許這便是新神們焦慮的原因?儘管獲得了人們的心神注目,但這注意卻建立在浮面的刺激之上,一但更強的刺激出現,信眾們便要轉移方向。當飛機神出現,鐵路神與輪船神便要退隱。這當中的輪替比起老神們所經歷的只怕要快過百倍不只。或許正因此這個國度(或許是美國,或許是全球化後的現代社會)適合人卻不適合神,但沒有神、沒有共同注目的對像之後,人們又覺得孤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