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書走到這邊,我想似乎應該給它正名一下,強調它的原文書名是《The Borrowers》借物者,而非單一一名「借物少女」。因為隨著故事展開,作為「主角」的少女小人艾利緹,戲份與觀點似乎逐漸減少了。由於後面這三本我看的時間比較接近,感覺似乎不是很容易完全分開寫心得,索性乾脆寫在一起。
雖然可能會試著加減稍微區分一下個別集數,但實際上大概還是難保混在一起說。並且,既然已經是系列作的後半了,這邊也將完全不迴避任何劇情透漏,因此請各位讀者請自行斟酌閱讀。
轉折點的第三集
有別於全力強調「敘事者的不可靠」的第一二集,從第三集開始,感覺作者的重點逐漸轉移,不再繼續強調那份不可靠造成的虛實交錯迷離難辨了。第三集的開場雖然仍然保持了一點框架的殘跡,稍微描寫了一下前二集的敘事者梅阿姨如何帶著幼年的凱特(而不是第二集的作家凱特),在小人們曾經住過的房屋中走動,但她們僅僅在此談論了一下小小人們,沒有「說故事」,結尾的時候也並未再帶回這條「小小人傳說已是幾十年前舊事」的時間線,而在之後的第三四五集篇幅中集中處理艾利緹一家的冒險與生活時間點。
第二集時在野外靠自己生活了一段時間的艾利緹一家,最後終於不得不面對「完全靠自己的話,小小人很難活下去」的問題。即使是充滿男人浪漫的野生小小人史皮勒,憑著自製弓箭能帥氣地打獵採集(但艾利緹一家都不好意思問他拿來的肉到底是老鼠還是小鳥),其實也是得跟人類「借」的,借(依賴)的程度多寡而已。
於是在第二集結尾,冬天的第一場雪後,他們一家抵達了獵場看守人的小屋。
然而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先別說經過第二集野地自由氣息洗禮的艾利緹已經回不去蝸居地洞的生活了,更根本的危機是獵場看守人父子要搬走了。沒有人類居住的空屋就沒有食物也沒有燃料(煤氣與蠟燭),再次搬遷的需求迫在眉睫。
於是艾利緹一家再次踏上旅程,在史皮勒的建議下,他們的目的地是小小人的應許之地:
觀光勝地小人國。
據說那裏有尺寸適合小小人的房子,還有遊客天天在那邊亂丟/搞丟各種食物與物品,簡直是地上流出冰淇淋與三明治的人間天堂,只要你知道如何抵達……第三集的內容便是艾利緹一家由人去樓空的獵場看守人小屋前往小人國的經過。
借,不借?或問題在如何借?
而在第三集確立了「小小人們真的存在」,不再強調第一二集的虛實交錯之後,第四五集便開始要認真的面對「小小人要如何面對人類」的問題。在第一集的心得中,我有提到依靠借物維生的小小人或許影射著貴族,而被借的人類則是普羅大眾與稅金的來源。然而在第四五集中,我感覺這隱喻,或者說解讀,出現一些奇妙的轉變,不是完全的改弦易張,而是輕巧的轉念於挪移。
在這裡,各類資源的來源「人類」或許仍然是普羅大眾與稅金的來源,但透過二三集故事逐漸展現出的「人類」之於「小小人」之不可或缺、無法脫離,或許我們應該將「人類VS小小人」的關係由「稅金來源VS貴族」改成是「人類群體VS個人」來得更合適一些?而這個人類群體可能是社會、政府、企業、社群等等等等透過眾多人類集結而產生的巨大威力存在。
在第四集,透過胖德之口,作者告訴艾利緹「借物者跑去找人類說話,從來沒有一個有好下場」,並且強調無論那人類承諾了什麼,立意是否良善,都是一樣的。
即使那個人類滿懷善意,一點也不介意小小人使用的資源,完完全全地把小小人當吉祥物養。
在故事中,這體現在艾利緹一家住進小人國,卻被小人國的維護者之一孟奇絲小姐發現了之後。
「你不會看到史比勒住在這樣的房子裡面,」胖德說。「所有東西都幫他準備得好好的,還有個人類女性從窗戶觀察他的一舉一動。」
「她沒有!」艾莉緹激動大喊。「以後也不會這麼做!」
「差不多就是,」胖德說。「而且一旦有人類知道你在哪裡,或在一天中的某個時間能在哪裡找到你,風聲遲早會傳出去。他們總是想把事情告訴另一個人,另一個人再去告訴另一個人。再說,瑪貝爾和席尼發現我們不見了,你想他們會去哪裡找人?當然是這裡。我告訴你為什麼:他們會以為這裡的人把我們偷了回去。」
「可是現在這裡已經裝了鐵絲網,」艾莉緹提醒他。
「對,現在我們被關在裡面了,就像養雞場裡的雞。」他接著又說:「更糟的是,遲早會有遊客發現我們。每天都有那麼多人來參觀,可以說所有眼睛都盯著你看。所以行不通的,荷蜜莉。重要的不是水龍頭和開關,也不是餐具櫃和鴨絨被。為了一點舒適的生活,你可能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就像我們在露萍家看到的那樣。真正重要的是要能自食其力,活得安心自在,在這裡我永遠不可能自在。」
於是我要再說一次靠山山倒,靠人人跑,甚至更怕的是它不倒,卻默默地變成了別的東西。即使是純粹的善意供養,也有太多變質的可能。而若是不小心消滅了供養對象自食其力的能力,那份供養大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逐漸變質為沉淪的起點。我想到某些受到政府保護過度反而一蹶不振的產業,以及受到社會大眾喜愛,捧在掌心卻最終結局悲慘的大明星。
人類(群體)的力量如此龐大,其為人類(個體)而生,然而一旦集結成型,其意向往往能輕易輾過單一個人。善意的輾或惡意的輾,起始良善但終於變質的輾(想想多少立意良善最後卻成為巨獸的NGO)。千夫所指,無疾而終,這個「指」除了原意的眾怒指控,即便是換成起源於眾人喜愛的狗仔隊眼神,其恐怖程度恐怕沒有比原意的指責少上多少。(想想黛安娜王妃之死。)
然而人是社會的動物,即使畏懼群體的輾壓,卻也無法脫離群體而活。而這便是小小人與人類相處之道:即便仰賴,仍要有站穩自身腳跟的自覺。
眼前未走的兩條路
最終,艾莉緹一家選擇住在一座類似半廢古蹟宅院地板下的一個洞裡。這宅院本體「無人居住」,但它原本算是廚房的區域住著一對管理員夫婦,會偶爾巡視並整理庭園並種菜。雖然食物儲藏室裡有許多現成的人類好料,但胖德表示「非不得已我們不碰」,而主要以菜園中的農餘為食。(雖然菜園也是管理員種的。)
然而故事中也暗示了兩條艾莉緹將來可能踏上的道路:
白手打拼的史皮勒,以及貴族文青的皮格林。
皮格林是第五集才出場的新角色,他與史皮勒都是比艾莉緹略大幾歲的適婚對象……雖然他出場之前艾莉緹一直在幻想自己嫁給史皮勒,但他出場之後艾莉緹明顯也受到這個靦腆的文青貴公子吸引。
他是和史皮勒「完全相反」的類型。史皮勒身背弓箭狩獵野味,狡兔三窟卻居無定所;而皮格林一腳略跛,無法在野外靈活穿梭,卻在人類食物儲藏室外牆的一排高級柚木鳥屋居住。(一排的意思是,這間是飯廳、這間是臥室、這間是書房、這間是畫室,只有我一個人住。)
你在書房做什麼呢?寫東西,主要是詩,我讀的東西大部分是詩。之後還打算編一編和我認識人家的家族史。(臉紅)
然而即使是仰賴人類如此之深的皮格林,他對人類的態度與仰賴人類最少的史皮勒(以及程度中等的爸爸胖德)都是踩定同樣的立場。
故事直到最後都沒有確認艾莉緹最後與哪一位修成正果。而我認為這是作者的有意留白與懸而未決。可能性擺在眼前,但只要確認好自己面對人類(群體)的態度,史皮勒或皮格林都沒有關係。
作者的偏好?
而我在這邊把史皮勒和皮格林的「完全相反」打上引號其實是有原因的。除了前述對人類的態度之外,他們其實還有一個共同點。(呃,他們也都是「沒有爸媽的黃金單身漢」啦但我不是要講這個。)
那就是即使「相反」,他們兩個也都不是黛安娜韋恩瓊斯喜歡寫的那種豪爾型的撒嬌達人嘴甜男子,而是寡言/靦腆系。事實上從第四五集增加的各個角色看來,如果說黛安娜韋恩瓊斯喜歡撒嬌男,朵貝揚笙喜歡做夢男,那麼瑪麗諾頓喜歡的男性典型顯然就是沉默寡言的害羞技術宅。
除了艾莉緹爸爸胖德(鞋匠)、史皮勒(對造船頗有心得)、皮格林(建築設計與繪畫)之外,甚至連人類方一正派一反派的兩座小人國經營者也都是。好小人國園主波特先生只要開始做起微縮小房子,對旁人的說話就左耳進右耳出;而壞小人國園主普萊特先生,為了不知道委託通靈尋物師找小小人時該怎麼開口,拖延了幾星期不行動甚至為此跟太太吵架。(但他在計畫用透明小屋展示小小人給觀光客看時,對透明小屋的製作可是充滿了行動力與熱誠。)
該怎麼說呢?偏好這種東西,果然是很難藏住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