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從廚房裡的人類學家那裡學做了五分鐘麵包,不過因為作麵包要提早醒麵團,如果沒有在開飯前早一點想起來,就不是那麼來得及,所以就開始拿著麵團胡亂嚐試了。
這次用的麵團雖然是以不含油糖的那個五分鐘麵包的麵團為底,不過我偷偷把裡面的 10 cc 水換成 10 g 葵花油了,因為覺得有點油份的麵包吃起來口感還是圓潤一點。
首先是測試用這個麵團來取代鹹派的派皮。
上次為了消耗最後的沒人要喝的黑啤酒,煮了啤酒洋菇燉牛肉。第二天忘記在飯前先醒麵包了,於是一不作二不休,把麵團橄薄,鋪在碗公底下,上面放燉肉、普通的起司片,最後再把多出碗沿的麵團蓋回去包起來。
蓋好之後就直接塞到烤箱裡去烤,也並沒有預熱。左圖是剛烤出來的結果。起司融化之後可能是滾了,所以溢出來不少。切開來的樣子如第二張圖。外殼並不硬。然後應該是因為我弄的麵皮厚度不勻,所以烤出來膨脹之後落差就更大,切面的地方是皮比較薄的地方,厚的地方則有點像麵包或厚底披薩的皮,整體來說還蠻鬆軟的。
接下來,我一直在想的東西是 naan 餅。首先就是這東西到底和所謂的饢到底有沒有關係?發音很相似欸!(講到這我要抱怨一下注音輸入法,這個字明明現在的 windows 系統有內建,然後它明明念作ㄋㄤˊ或ㄋㄤˇ。可是你去新注音打ㄋㄤˊ或ㄋㄤˇ都只能看到簡體的馕,繁體的竟然不知道為什麼要打ㄓˋ才會出現。新酷音則很乾脆的找不到這個字。)
總之其實是在考慮烤箱畢竟比較耗電,如果能用瓦斯爐直火來烙,不知道是否可以快一點,節省能源一點?
於是試了一次在手上抹油,把麵團小片小片扯下來,稍微拍扁就丟到平底鍋裡乾煎,結果不怎麼會黏鍋(雖然我本來就是用不沾鍋),麵團可以熟透而且也還算香軟,會起算是細緻的空洞。不過徒手壓扁基本上效果不太好,麵團的形狀都非常不規則。
所以再來這回就要來試直接乾烙了。
這次不抹油,撒手粉之後把麵團橄平,丟到鍋裡乾烙。因為怕燒壞鍋子所以火開得不大。加熱沒多久就漲了起來出現大泡泡了。(橄麵團的時候沒有特意把大的泡泡消氣。)
兩面都煎過之後,就切片上桌囉。論時間的話,因為把麵團攤平變得更薄,所以加熱的時間比烤一個麵包短。不過這樣一片餅其實只用了我掌心大小的麵團。如果份量要多,就得多分幾次作,最後總時間如何就很難說了。大概比較適合小量吃的時候比較節省能源吧?
配之前就煮好的綠咖哩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