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亂陶匠哈利波特論

忘記是在哪看到的了。或許是金庸在哪本書裡的後記之類。提到在滿清末年,科舉改革,八股文論說要兼顧中西科學,但制度改得匆促卻慘了考生與考官們。某年的題目出了個「項羽拿破輪論」,許是考官依稀知道西洋有個拿破崙和項羽一般是個功敗垂成的名將。(據說當時拿破崙的中譯確是「拿破輪」。)
於是有考生一本正經地寫了篇關於項羽拿一個破輪子的論說。
嗯,好吧,其實今天這題目和上面的故事沒啥大關係。只是剛好也是把兩個一中一西的名人排在一起做比較,於是想起這個故事。主要是在這位小咪阿姨姊姊的部落格看見這篇文章。對於擔心小孩子不讀書的心情我還蠻能理解的。不過要說金庸與哈利波特完全不同,因此要對這樣的喜歡悲嘆一下的話,我倒是覺得這比較有些不妥。
金庸是書,哈利波特也是書;金庸有其歷史典故與想像,哈波也有其神話學上的典故與想像。(雖然皇冠的翻譯在一些名詞是弄得有點孩子氣了)當然說起來哈利波特是否能在英文小說上能達到和金庸在中文小說上同樣的影響和高度是有疑問的,不過武俠小說有好有壞有深有淺,奇幻小說也是同樣。
代代自有經典出,孩子看的書和爸媽看的書不一樣,但相類的底蘊可能來自不同的途徑。從前的老師禁金庸、更久之前的古人,認為小說家乃三教九流甚且不入流之人物。這些不也是認為它們的「娛樂性」不足取?
至於說到孩子們喜歡看什麼……喜歡什麼當然是很個人的事情。不過以我自己和身邊朋友的經驗,孩子愛看什麼,父母和身邊長輩的影響還是最大。朋友的影響要到近青春期才漸漸出線。主要是平日在家可以輕易的拿到哪些書,於是因此養成了習慣。也有些讓人意想不到的誘因。記得同樣年紀的男孩子們愛看三國,細節背得滾瓜爛熟的。原因是一系列的三國志電玩。
我也覺得並不見得小孩子就一定要看名著兒童版。我自己也是小五開始看金庸,不過大約小三時很喜歡西遊記,當時就是讀原文,只是自動把內容裡的詩詞全部省略了。(仔細想想那些才是作者自傲賣弄的地方啊?)
大本精裝的西遊記後來被粗魯的翻到剝了皮,於是我爹娘只好把它藏到我搆不到的櫃子頂去了。
那麼說起來金庸與哈利波特,在我看來並非不同的類型喔。儘管在類型小說的分類上一個是「武俠」一個是「fantasy」,但它們目標的讀者組成事實上是互相重疊的。
追本溯源,中文小說起自唐人傳奇。(或者更早追溯到史書中的「列傳」)當中有些描寫身懷異術的奇人,能夠高來高去,他們有些行善有些作惡,還有些自有獨特行為準則,好比《聶隱娘傳》中的空空兒。隨著時間過去,這類文體為這些高人們發展出他們自己的組織與社會規範,不再只是一出場就是不世強者而有了小人物的掙扎成長。這樣的主角學的是武功,我們稱之為武俠小說,學的是仙道,我們稱之為仙俠小說。提倡的,是冒險犯難行俠仗義。
在西洋小說,歷史原本就偏好紀傳體而非編年體。到西元十五六世紀時,出現一個文體稱為騎士小說。描寫當中有些描寫身懷絕技的騎士生平,他們往往遇到些擁有異術的奇人,能夠高來高去,有些行善有些作惡,還有些自有獨特行為準則,或許幫助騎士們的任務或許阻撓,也可能任性的隨意為之。隨著時間過去,這類文體為這些高人們發展出他們自己的組織與社會規範,不再只是一出場就是不世強者而有了小人物的掙扎成長。這當中使用的是術法(怪力亂神),我們稱之為奇幻小說(fantasy),使用的是機械科技,我們稱之為科幻小說(science fantasy)。提倡的,是冒險犯難行俠仗義。
是以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就有「榮譽即吾命」。
那麼,不論東方或西方,那些人會對冒險犯難行俠仗義特別感興趣呢?
當然同樣是武俠小說(或奇幻小說),有的深有的淺,有針對小朋友、大朋友,也有老少都吃。以我個人既不客觀也無公信力的觀感來說,同樣的族群,金庸針對的是大小孩到成人的區塊,而哈利波特大概是小孩到青少年段。但儘管年齡層略有差異,但它們絕非完全不同的類型。(啊,好討厭的雙重否定。)
回到找出孩子喜歡的書本的話題。我是覺得孩子們所直接身處的環境還是起著很大的影響。而這是親近的長輩與家長可以起到影響的東西。在《查理與巧克力工廠》裡溫巴倫巴人唱的歌有那麼一段「快把電視給扔掉,裝好書架,滿滿擺上書幾套,不必理睬小孩跳又叫,踢打撞來撕又咬,保證一個月不到,等他悶得快死掉,便會拿起書來瞧——」
說起來是激烈了點,不過似乎也就是這麼回事。當然實際執行面上還是有許多個體差異:有些小孩只要把書擺在那兒他拿得到就會自動去看;有些小孩看見別人在看書會好奇想看;有些小孩你把書拿給他們就會看將起來;不過也有些小孩看見你遞書給他(明明是本好可愛的繪本)反應卻是尖叫大哭與滿屋逃竄的「我不要!」(這可不是戲劇性的誇張寫法,是實際發生過的事情。老實說難得大家族聚會人家送他禮物竟然有這種反應讓我頗想把死小鬼捉起來剝皮……)
不過,說起來我覺得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推薦書本給小孩的時候,比起「小孩喜不喜歡」或「小孩看不看得懂」的小孩因素更優先的,是「我自己是否喜歡這本書,是否覺得它很棒」的推薦者因素。當然,前面兩項考慮也很重要,不過必須在最後面這項考慮成立之後,才開始考慮它們。
舉具體的例子來說,只考慮小孩因素而不考慮推薦者因素的做法,是「因為覺得小孩該看書而買了兒童版三國演義」,但是「我沒看過這本兒童版三國演義」或「我翻了翻這本兒童版三國演義,只覺得它寫得孩子氣而不覺特別精采(我年紀過啦)」。
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我認為:

  1. 連自己也不想看的書為何要推薦給別人呢?
  2. 不要對小孩的語文與理解能力太過預設立場,小孩這種成長中的生物一日三變,而且你給他多少,他的眼界就到哪裡。

所以我送親戚小孩們童書,一定是我也喜歡、愛不釋手的,比如繆思出版的《我是老鼠》。(咦這是工商時間?)儘管「小學三年級的小朋友哪看得懂裡頭對社會現象的諷刺?」但是那又怎樣?每次送書我也有點兒擔心送得太超齡或太幼稚。(話說我送《卡斯坦伯爵》的那年竟然驚聞小傢伙自己跑去買了《歷史學家》!還好《卡》他們還是吃的。)不過反正小孩們現在不看將來還是可能會看,況且在那之前他們的媽媽也看得挺開心的。而事實上小朋友們不但看了書,後來又自己買了好幾本一樣的拿去送同學,聽到這些我就更樂了。(那次送的不知道是麥克安迪還是菲力普普曼的作品?不過小小年紀就有零用錢送書給同學呢,我從前都是用借的借人啊。)
嗯,所以以上不知不覺終於離題成一篇傳教成功的炫耀文。
那至於那個見書即奔逃的小傢伙呢?
反正他爹他娘他哥哥姊姊一整家人通通不看書,那我又能怎樣呢?

14 thoughts on “金庸亂陶匠哈利波特論”

  1. 看完文章後覺得這位小咪自己本身的態度有問題,她嫌兒子都不看書但又表現的ㄧ副反正兒子也不會喜歡,所以我也沒拿給他看。假如根本沒接觸的話怎麼能抱怨兒子都沒興趣而不看呢。
    書太厚了都不看,都沒有想像力。金庸已經被哈利波特取代了。
    咦?哈利波特不算書嗎?我想這位媽媽可能沒有看過哈利波特有多厚,雖然沒有天龍八部那麼多,但也不算薄吧。看哈利波特也是需要很多想像力的阿,像是魔法商店街,或是火車上的糖果等等。
    對於文筆的部分,就算不出書也要至少要讓人看得懂的程度吧。說實在的中文文筆不好英文也不會好到哪裡去的。況且文筆太差的話,老闆可能連你的中文簡歷都看不下去也就不可能僱用你吧。真不曉得這些媽媽在想甚麼,找理由也找好一點的吧。

  2. 喔,我倒是覺得光看那篇其實看不太出來小咪究竟有沒有把書拿給小朋友看。至於厚度,哈波七本加起來的話應該是天龍八部的兩倍厚有吧。只是厚度也不見得代表好看啊 :Q
    然後人家的意思其實是她覺得文筆是重要的。要看清楚是她認識的人覺得無所謂。
    對了你上次參加快閃活動的文章還沒貼出來?罰你再參加一百次 XD(←能不能辦那麼多次還不知道呢。)

  3. 我覺得他沒有拿給小朋友看是因為……
    爸爸問兒子有沒有看金庸,然後小咪回答
    小咪:他們這一代的
    小咪:不會喜歡看金庸的
    小咪在說這句話時就已經預設立場了。
    事實上是不喜歡金庸嗎?
    我覺得是因為沒有接觸的關係。
    十幾年前金庸正紅,到處都有電玩、電視劇,
    從這些周邊開始後來才看書的人當時也是很多。
    這跟現在的哈利波特不是也一樣嗎。
    基本上我也沒有要指名小咪,
    但是總覺得很多父母抱怨很多事情但自己並沒有盡力給小孩提供這樣的環境或鼓勵小孩。
    像我們家塞滿了書,即使像我這種不愛看書的比起其他人還是算看了不少。
    __________________
    文筆的部分喔,我是在說小咪的「朋友」啦(雖然充其量只是兒子同學的媽媽),但好像不只一位媽媽認為文筆不重要,所以才在這邊發牢騷。
    __________________
    題外話:
    你說西遊記當時被塞到你拿不到的地方喔,
    但我怎麼記得常常看到它呢?
    還是說我比較會到處亂爬嗎?
    像隻猴子似的,吱吱吱。

  4. 看什麼休閒書都應該是個人興趣,連休閒書都要用功利角度來分析,就跟做功課沒兩樣了。
    我從小到大都覺得好些大人對管教小孩最大的盲點就是:言教不如身教。小孩子或許掌握語言的能力不及大人,面對大人用口語或文字理論起來,對大人而言沒什麼說服力,所以讓大人以為小孩什麼都不懂。其實小孩表達不出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察覺到,有很多大人要求的事情,大人自己都做不到。我常懷疑有些家裡小孩從來不聽大人話,或許是因為大人本身給小孩的觀感多為說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起初大人還能將其權威性建立在比小孩老、控制他的物質需求來源﹝比如錢﹞上,等到這小孩年長、接觸了外頭的世界,就會對這樣空泛的建議越來越抗拒了。

  5. To 肥貓:
    嘖嘖嘖,說自己不看書說得還真大聲呢(捏)
    不過的確可近性是蠻重要的一個影響,能接觸的機會越多自然碰的機會也越大。
    你到處看到應該是那段時間我到處拖著它走。後來是被放到那個有魚缸和藥櫃的櫃子頂上,我想那邊沒什麼東西可以抓著爬的。(你以為只有你到處亂爬嗎?)
    To 虫姊:
    真的呢,身教比言教重要得多了。
    不過說起來我的確是那種會去計較玩樂之後也要有點收穫的傢伙。總覺得如果玩樂後只換到比如酸痛和疲勞,但是沒有體力或腦汁的收穫的話,感覺會有點不值呢。
    嗯,不過傷腦筋的是出去大吃的時候,換來肚子上的肥油到底算是收穫還是損失呢?XD

  6. 關於文筆的用途嘛——
    敝公司新進的工程師要接受至少兩個月的教育訓練,訓練過程除了寫程式外,也要撰寫書面報告。書面報告的用意是驗證新人到底懂了多少,因為如果一件事沒搞懂,寫出來的報告內容會很貧乏,一看就知道這人底子沒學好。
    不過前陣子新進的屬下所寫的書面報告,實在令人不忍卒讀……那整個文章句子結構糊在一起,讓人很容易誤解他想表達什麼。
    這人好歹也是個碩士出身——我實在很想見識一下他的畢業論文到底寫成什麼樣子喔。
    提到古典章回小說,我最早接觸的是三國演義,可以確定一定是在小五前看完的,但印象中好像小二就開始看?不太記得。可是一個小學生沒事跑去看原文本三國演義,唯一的理由只有「家裡正好有」——因此順便也看了封神演義和水滸傳之類的。其實我本來應該也有機會看完西遊記,但我母親說搬家的時候西遊記不小心搞丟了……(無奈)

  7. 說起來西遊記好像是本很容易丟掉的書呢,我們家的搬家時好像也丟了,是都跑去哪玩了嗎。

  8. 說起來我也覺得這樣的人(連基本句子結構都有問題的人)變多了。上網逛一圈可以看到不少,連 BBS 短文都發得支離破碎結巴吞吐不知道是怎樣?(更慘的是我還在文學網的留言版裡見過)
    三國演義我看到一半吧?同姓的人太多了所以開始時還 OK,不久之後就開始混成一團搞不清誰是誰,於是終於在不知道是三分之一還是一半時放棄了。囧
    我記得西遊記看完我接著試著看水滸。但是因為裡面的飯看起來都太難吃了,明明是大擺宴席為何寫來寫去都是「宰幾十個雞鴨牛羊」?沒有香噴噴好豐盛的感覺只有滿地血腥內臟啊……(←這小孩怪怪的?)總之是看一點點就放棄了。
    封神演義是好好的看完了,大概是國中時和老殘遊記差不多時間看的,不過一直覺得封神「升級 PK,再升級再 PK」,或者沒有升級就是互落人 PK 的那個公式味道好重……囧
    然後紅樓夢是高中的國文輔助教材喔,每星期要看一點寫摘要。不過裡面的菜好吃是好吃,我對人物出場時寫衣著的精細度很沒輒。超大一段,描述完我已經忘記出場的是誰了……
    看樣子我對中國古典文學很不行嘛……^_^b
    搬家丟掉喔……我想我們家是因為放在太高的櫃子上所以丟上去就忘了吧?

  9. 我只看過水滸傳,好像是學校要看的吧。
    有看沒有懂,也不喜歡,完全是為了作業把他啃完的。
    唯一記得的是裡面的人長得好像不太像人…….

  10. 咦,等等,我當時看得到底是水滸傳還是三國演義阿。
    我記得裡面常常描述人物的長相,不過這些描述總讓我覺得這些人長得有點像猩猩(像是手有三尺長啦,等等的)。

  11. 這兩本差有點多喔。一本是打架互砍的書,一本是講計謀打仗的書。
    所以人家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因為年輕人血氣方剛不需要再更刺激他們;老頭子本來心機就重,也不要再更心機過頭啦。
    像猩猩的話應該是三國劉備手長過膝吧。不過不記得三國演義裡有很多描述長像的形容,倒是水滸會先從身高寫起,長得黑還是白。畢竟是械鬥武俠小說(的先驅),所以要把角色形容得雄壯威武一點。
    不過我想你提供的資訊不太夠判斷你讀的到底是哪一本。

  12. 真得不記得了,當初真的是死硬啃完的。
    所以在講甚麼根本不曉的,只能說是名義上的看完(有翻完整本)實際上跟沒看差不多。orz
    我記的最清楚的是書皮是深藍色的,其他就不知道了。

  13. 2008 年部落格數據分析
      因為看到 elish 寫了,覺得有趣所以也手癢來做了。其實不太清楚該怎麼分析比較好,就大約照著她的方式來走。…

  14. 孩子的推坑教育不用等
    前陣子在某討論板上提到所謂「世界名著兒童刪節版」的情形,老實說我很不喜歡這種作法。不過比較驚訝的是有人認為「大人」的翻譯小說不刪節不錯譯是基本,但說到「兒童版」卻認為「小朋友看完整版哪可能有興趣,童書化是入門興趣。」…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