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包粽記(3):粽子包包

接下來總算進到正式動手包粽啦!畢竟之前學包時可是將近二十年前的死小鬼,也只包過那麼一次。我在活動前幾天還先拿廢紙裁了幾張紙條紙屑,試車過一次免得手順全忘了呢。
這邊我本來想來畫個分解圖的,不過當真要動手還實在不知道該怎麼畫起。(呃手殘的悲哀。)這邊姑且找了百度(簡體注意!)上的一篇教學文,有分解照片可以參考一下:怎样包粽子。這篇大陸的教學只用一片葉子,不過我們包的時候都是使用兩片。(話說當天拆了一個南門市場的湖州豆沙粽,人家用了四片包得可精美了!)

幾個當天試誤出來的小訣竅分享一下:(感謝良夜照相。)
  • 粽葉重疊的時候,是頭尾相對,並且上下前後稍微錯開增加面積。前後突出的邊最好都是葉片末梢,比較柔軟,最後折回封口時比較好折。
  • 捲成尖尖漏斗型時,即使是包四角粽,也不要對折捲在粽葉中央。把漏斗作在大約三分之一的位置,或至少明顯一邊長一邊短,最後折回封口的長度才夠。
  • 不要怕包不起來裝太少料,除非真的滿到合不起來,(那時再把多的米或料推一點出來回鍋子裡就好。)否則飽滿一點的粽子比較容易綁緊。
  • 整形時粽子的四個角分別是下方捲起尖角,另外三個角可以用虎口、拇指和食指分別頂住抓出。(前面找的大陸網站分解照片裡手抓的方向剛好和我們相反,但折法是相同的。)
  • 四角粽線纏一圈綁緊即可,長長的湖州粽要繞好幾圈,市售線串其實不太夠長,我們是拆開整條線包一顆。(四角粽的話就不用拆開,保留棉線對折的樣子,一條線即可包兩顆,最後變成一大串。)

包好的粽子湊滿一鍋就煮。這次不論是湖州粽、南部粽、或者紫米粽小米粽,都是生的米糧下去包,沒有先炒或煮過。所以只蒸是不會熟的,得要水煮才行。這又是另一個大考驗啦,平常家裡哪來那麼大鍋子一口氣煮幾十顆粽子?再說水還得蓋住整顆粽子,否則怕浮在水面上的部份會夾生。
所以這回家裡大大大小的鍋子全給用上,一口瓦斯爐三個灶口同時開火,分批拼命煮了整晚!

第一批湖州粽乖乖地煮了兩小時,相當成功。(照片由良夜提供!)不過說真的兩小時實在是有點久,算算時間全部煮完說不定要到深夜!所以第二批開始實驗性地一個多小時就拿一顆出來瞧瞧。嗯,原則上熟了,不過中間的栗子心處稍微偏乾。再等一下一個半小時左右其實大致上也就可以了。
因此之後的粽子我們都大約是煮一個半小時,並且在熄火之後繼續留置在熱水裡浸個一陣,到需要那口鍋子煮下一輪時才夾出來風涼。
另外雖然每一口鍋最上層總是還有幾個粽子冒出水面一點兒,不過實際在角落夾生的比率很低,狀況也不嚴重,算是幸好。
最後要來說說包南瓜和地瓜的小米粽與紫米粽。因為大家在包南部粽時有時忘記、有時因為塞太滿包不起來而沒放栗子。所以後來許多這些紫米/小米粽也都被塞了栗子。(幸好栗子沒先滷過。)由於米本身沒有加糖,餡料的甜度也不高,在小米粽的部份其實大可加點醬油膏當不鹹的素粽來吃,小米香氣和糯米不太一樣,嚐起來口感也有點意思。紫米的部份因為很少用來做鹹料理,所以我覺得還是撒點糖吃合適。
這次的小米粽和原住民用血桐葉加豬肉包的長條形小米粽可能不完全相似。主要是一時想到古代的粽子其實叫做「角黍」就起意做了嘗試。不過其實稍微查了一查,古代粽子雖然叫角「黍」,不過包的好像還是龜肉和黏米(糯米?),所以嘛……反正最後結果好玩好吃就好囉。(欸)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