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鶹米的簡介

最近的作業需要介紹一個社會企業,我想做了都做了,雖然作業用的PTT放上網沒什麼意思(我是PPT字少僅提詞派的)。不過反正做都做了,準備講也花了不少精神,不如這邊留個底好了。

小鶹米是宜蘭的生態或說友善耕作農家,我這邊直接在最前面先放上小鶹米家的官網和臉書:

小鶹一家其實不姓劉,而雖然說鵂鶹是小貓頭鷹,不過會叫做「小鶹米」,其實是拆字「留給小鳥」的意思。小鶹米田區的明星物種其實是彩鷸。(不過實際去參加活動的時候她會導覽出現的各種鳥類喔~原本是愛鳥人轉作農友的。)

前面提到了一個名詞是「生態農業」,這個詞可能大家比較不太熟悉,至少我不太熟悉。(欸)它作為專有名詞跟一般的有機農業或自然農法其實稍微有點差異。不過由於當作專有名詞時的定義也會跟著不同學者而浮動,所以我這邊只簡述一下粗淺的大約概念。

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05692&RWD_mode=Y
兼具農民生計、生產、生態三贏局面之「生態農業」(農委會出版品的簡介)

這邊茲以農委會版本的概念說明:

生態農業與有機的差異是其更寬廣和複雜的尺度,如果說一般所謂的有機是專注在認證、無化學使用的作物本身,生態農業關注的層面還涵蓋不同地景間的交互作用。舉例來說可能包含農田與農舍、田邊草叢、鄰近森林或水域等等,希望能讓彼此產生正面的相互影響。比如某個台東的案例(現在一下子找不到當初在哪爬到的)在田埂與田邊草叢種植會排擠雜草的原生蜜源植物,本身不會長進田裡,又成為水田與雜草間的隔絕帶,減少除草劑需求,還可以養活蜜蜂……之類的好康交互作用。(然而達成難度顯然是有的。)

目標則希望能達到三重目標:足夠糧食生產(人類經濟)、促進農村生活(人類社會)、保護環境/物種(自然)。也因為它的第二個目標具有社會層面,所以會比有機農業更關注牽涉其中的各個利害關係人。

當然這些是國家版本的大方向說明,如果回到小鶹米本身的個案來說。小鶹米的三重目的大約可以縮限為「養活小鶹一家人」(人類經濟)、「留一點給小鳥」(自然)、「對大眾的環境教育」(人類社會)。

小鶹在務農前的本業是環境教育,務農之後他們的產品與服務或許因此也十分多元。如根據產品/服務以及原始/衍生的四個方向來畫,小鶹米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可以劃分成這樣:

小鶹米商品四象限
小鶹米商品四象限

其中農業部分是小鶹米的基本金流來源(養活小鶹一家人)。目前的耕作面積每年約1甲7分~8分,每分生產750-850斤(稻穀)x0.6碾米率=450-510斤白米=270-306公斤,總面積預估約當5000公斤白米。然而他的收入其實不是看所收成的稻米總量來決定。因為小鶹米的稻米販售是採用「穀東認穀」的方式,每穀約當0.05分田產出,收取2000元。

這樣的設定是為了分攤因友善小鳥的耕作方式所增加的護鳥成本。

例如當有鷸鳥在農田或田埂處築巢時,為了避免驚擾育雛,小鶹會選擇在雛鳥大到一定程度前減少人類經過(比如除草)。當小鳥大到能容忍人類除草時,除草的成本會增加,之後的整體收成或許也可能會略微下降。然而前面有提到小鶹原本是愛鳥人,因此田區的主要「客戶」也是愛鳥、賞鳥群眾。對他們來說,所付出的「穀本」與其說是買米,或許可以說是買一個「讓水鳥有築巢育兒的空間」,以及小鶹所不斷更新的田間鳥訊。米什麼的,甚至某種層面上可能只是副產品而已。

誇張一點的講,與其說這是一個「生產製造VS消費者」的概念,不如說是大家集體包下了「我們的護鳥田」,請小鶹代為照看,順便獲得米。也因為這樣的共同情感,當田間需要人力的時候,小鶹米能透過「有援人」獲得一些人手。從這邊我們進入小鶹米服務部分的「小農應援團」。

小農應援團的設定說起來蠻一言難盡的。我把它視為小鶹米深度環境教育的一部份,連結城市裡「對親近土地有興趣的人」和農友。它沒有帶入金流上的收入,反過來是有援人們以勞力換取知識與體驗,而農友(不只是小鶹喔)除了勞力獲得之外,也得到輸出倡議的機會。來到這裡的有援人原則上會有一半的時間在小鶹的田區工作,另外一半時間,則視有援人希望獲得的知識/經驗面向,透過小鶹轉介給宜蘭在地的其他友善農作農友。除此之外也有與大學院校的一些農村合作課程,像是台大的鄉村農業體驗,或是輔大小田田。

很有趣的是即使農友們都是友善農作,理念上卻可能呈現各種類行的多樣性。比如小鶹作為愛鳥人出發,鄰田的概念則似乎傾向不殺生,因此對於比如會影響蚯蚓有機農法用藥(苦茶粕)的使用便有不同取捨,客群也有所差異。

小農應援團屬於深度的體驗,與之相對的衍生就是付費服務的農村小旅行。小旅行一樣由農友們集體合作,因此能夠提供客製化的體驗,不過參觀的時間和深度就相對較短。這塊服務包括國內旅遊、各級學校公司或社團的參訪/指導、以及青農培訓的農村講座。旅行的體驗可能無法像應援團那樣深入,但可以對較多的外部人灑下倡議與接觸的種子。

最後提一下米製加工品的部分,這部分似乎才剛開始試水溫,因此產量與鋪貨的量似乎都不是很大。相關產品的製作與銷售都是與宜蘭在地的加工廠與酒廠合作。回到最前面所謂生態農業與有機農業的差別,可以感覺得到在此對於人與人間關係的經營特別著重。(城市人與農人、農人之間、農人與加工廠等等。)

小鶹米的加工品:米果米棒與烈酒。醋是其他農友家的產品,大家集團作戰完善產品線。

加工品的製作一向是提高農業產品附加價值(價格)的方法,不過我覺得有點可惜的是到底有哪些加工品項的選項列表,目前對不熟的消費者來說不是很好找。小鶹目前應該正在策劃,在石頭厝的辦公室能附加展示自己與相識農友加工產品的功能,希望將來能集團作戰完善各類米製加工品的戰線囉~~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