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座談會的路上,我迷路了。
先是差點跑到深坑,接著在下高速公路時選錯叉路,結果怎麼樣也上不了建國南路,東轉西轉的還逛到了市政府旁邊。好不容易到了座談會現場,已經是下午兩點半的事情,座談都開始一半了……
這次會談的題目是「大眾作家殺死深度讀者?」想要討論關於網路文學興起之後,在傳統的純文學與網路上通俗文學間的衝突。說起來,也許可以算是個老題目。(不只有衝突,雙方還打仗呢。至少,常常在網路上的相關版面,看見兩派支持者的大筆仗。)
不過,與座談本身無關的,倒是旁邊童書區的一對母女吸引了我的注意。(後來爸爸也有出現。)
小女生大概只有三歲不到,小小一隻非常可愛。母女兩人一起坐在地上,看童書區的繪本。小朋友非常開心,指著書本咭哩咕嚕地不停說著故事。
唔,真令人感動:最早的閱讀與最早的創作。
其實閱讀習慣的養成沒有那麼困難,也沒有那麼痛苦嘛。對於泛稱的「傳統文學」與「網路文學」之爭。(這裡使用這樣的名詞只是方便稱呼,其實我個人是贊成所謂「網路」只是媒介之一,不能代表內容。)所代表的兩群人,我認為或許可以歸類成兩群閱讀習慣不同的人。所以我對座談會中王蘭芬小姐所說「也許網路文學讓那些從來不看書的人,第一次拿起書,這樣並不是壞事。」感到認同。
當在網站上,看見有人說:「我一天可以看幾十萬字,那些寫得太慢的真是令人不過癮。」時,感覺其實還不錯。(哦,看那麼多書?)但是隨即擔心的是「那那些一天只刻得出五十個字的作者怎麼辦?」
當數量變得龐大,讀者無法一個個確認內容時,量似乎便取代質而成為讀者取捨的標準了。於是對相對小眾,所謂的深度讀者與寫手來說,便出現了這廂大怒找不到可看的書,而那廂文章的頁面總是閒得打蒼蠅。
在目前,我個人的解決之道,是找個人少一點的文學網,找個不會幫你出書的文學網。在那邊,人少少的,但彼此卻類型相近,能夠各取所需。
感覺起來還真是詭異:一方面希望大家都能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另一方面卻又躲進人跡罕至的小地方,還生怕這裡人多了,得物色新處清靜。可是說起來卻又理所當然:大眾化後的東西,原本就會變得媚俗。不喜歡那樣,就得保持小眾。若是硬要把金字塔頂端和底端的閱讀眾湊在一起,只會造成雙方的痛苦。所以網路文學興起後,出現了許多大大的文學網,但我認為,那些小小的,像私人俱樂部一般的小網站,也自有其存在的必要。(雖然也很容易變成一群人躲在一起孤芳自賞啦。)
另外座談會的主持人也提到,也有新寫手一上來,文章還沒寫,就問起出書、版稅……事宜。像這樣功利化的現象,或許也和幾位網路小說作家的暴起有關吧。(給人一種有錢又有名的感覺,而不知一般創作者很辛苦。)加以網路的匿名性質,雖然讓害羞的寫手變得敢於表示,但也讓自視高的寫手一不小心,就忘記自己面對的不是螢幕,而是其他人。(好多筆戰,都是因態度問題而起,爭議作者寫得好不好、有沒有深度,反倒是被牽扯連累得順便一起來的。)
這麼說來,怎麼培養大家溫良恭儉讓的好網路禮儀,反倒變成與網路文學相關的大重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