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CK】關於角色塑造

這是一個非常老梗的討論,我想在各個寫作討論區可能都是月經文等級的東西。不過嗯,即使如此我想有些東西……該說是講不厭嗎?總之雖然之前好像早就談過了,不過還是要一而再再而三一下……
接續著之前《小說面面觀》的摘要與心得。我們這邊就從其中「人物」的部份繼續來討論一下。角色塑造最常被提出來的兩個問題或許是:「我要怎麼樣才能讓角色鮮明?」和「我要怎麼樣才能讓角色立體(圓形)?」
這兩個問題似乎時不時會被混為一談,時不時會看見的一個說法是「角色不夠鮮明,表示他不立體」。不過其實在我個人的理解裡,這兩方其實是角色塑造上截然不同的兩個相反方向拉鋸。為什麼會這麼說呢?這邊我想先回到「真人」和「小說人物」之間的差異。
「小說角色」有所謂的扁型人物和圓型人物,這個區分最早是由佛斯特先生所提出來的。扁型人物是作者依循單一理念或特質所建構出來的人物,也就是「可以用一句話簡單形容」的人物。一個例子是中古時代教會搬演給不識字民眾看的道德劇,裡面名為「誠實」的角色代表的就是誠實的抽象概念。這個人物就是「誠實」,所謂的誠實就是表現得像這個人物一樣。因此扁型角色的特徵就是非常鮮明,容易辨認也容易預測。
而圓型人物則較為複雜,再不同的情況下會有不同的表現,亦即擁有不同的「面向」。而與小說角色不同的是,幾乎所有的真人(如果不是全部)都是圓形的。當我們(真人)在面對不同的對象時,往往會有不同的態度與表現,同一個人在面對自己的父母時身份是小孩,面對子女時身份是父母,面對上司、部屬、甚至不同朋友時的態度往往也會有所差異。
所以這麼說來只要把真人直接搬演到小說之中就好了嗎?很可惜答案恐怕是「沒那麼簡單」。
之前流傳過一篇「38個寫大眾小說時最常犯的錯誤」,這原本是一本寫作教學書,不過網路上流傳的大部分似乎是它的 38 個標題。總之,當中有一條就是「不要將真人直接套用你的故事中」。為什麼呢?難道真人不是比較圓,比較好嗎?
因為變圓的同時,這個角色的鮮明度也就因此而削弱了。而我們花在認識真人建立心像的時間,往往比閱讀時花在建立小說人物心像的時間要長得許多。好比說現實生活中的壞嘴人,他不見得每句話都是壞嘴,也不見得在每個人面前都會壞嘴。你認識這個人好一陣子,和他一起出去了好幾次,有兩次聊得特別開心,聽見他對時事有尖酸的評論,於是你知道「這傢伙嘴巴蠻賤的」。
然而在閱讀小說的時候,把整本都讀完恐怕也才兩三小時時間,而這當中分派給一個「壞嘴」角色的時間就更是有限。要很快建立起讀者「這傢伙嘴巴蠻賤」的印象,那麼這角色可能需要表現得比真實世界的壞嘴人更壞一些。他可能在沒那麼熟的人面前也同樣肆無忌憚,於是這個角色變得比較鮮明,然而或許也隨之削弱了部份立體。
所以回到圓型與扁型的問題,事實上扁型角色並非一無可取,用對地方也一樣能讓故事有趣,甚至要寫得好也不見得比較容易。佛斯特先生表示,狄更斯乃是扁型人物大師。也就是說,當我們在哀怨自己的角色太平所以故事不好看的時候,人家早就已經是世界名著,不知道翻過幾國語言荼毒幾代小朋友了。
因此問題真的不是在圓圓好或扁扁壞,而是身為作者的我們,想要用這個角色帶給讀者什麼樣的感覺?達成什麼樣的效果?而這個效果究竟達成了沒有?在這當中使用的角色究竟是哪種人物,其實也就是一個路徑或工具的問題。如果在此使用圓角色能夠達成,那麼就用圓吧,而如果用扁的更好,那麼又何樂而不扁呢?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