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脂瘤(Cholesteatoma)

名稱事實上是個誤用:因為它既不含膽固醇,也不是真的 neoplasm。更好的稱呼是 keratoma,但膽脂瘤之名已經太有名也太被慣用了。這誤用名稱最初的由來可能是因其黏黏油油一坨的外觀,與其從耳朵裡進往腦殼裡長的習性所致。
膽脂瘤事實上是 epidermal cyst 位於中耳的一支,實際上是複層扁平上皮的小囊包裹著一團層狀的角質組織。儘管具有局部侵犯性,不過組織上是屬於良性的。膽脂瘤可以大概分成三種:先天、後天以及顳骨岩部(petrous apex)的膽脂瘤。此分類取決於其發生在鼓膜上的位置。而這三種又可以各自再分成 pars flaccida (schrapnell’s membrane) 與 pars tensa 兩種。早期一般沒有症狀,到後期越長越大時會因其侵犯而造成諸如聽力喪失、惡臭耳分泌物,以及疼痛等症狀。
病理診斷上需要看到 stratified keratinizing squamous epithelium、subepithelial fibroconnective tissue or granulation tissue、以及 keratin debris。必須要看到上皮,只有角質屑屑是不能構成診斷的。而上皮則是 bland looking,無 dysplasia。儘管如此膽脂瘤的局部破壞力卻很強,主要經由 mass effect 與壓迫周圍組織,以及 collagenase 造成傷害。
膽脂瘤不會變成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cquired cholesteatoma

  1. 最常見。
  2. 男比女多。好發在大小孩與年輕成人身上。
  3. 從外耳道的上皮長進中耳,可能經由﹔
    1. 穿破鼓膜。
    2. 沿著鼓膜凹陷處長入或套入的複層鱗狀上皮。(鼓膜上的凹陷可以因為中耳內壓力降低而產生,鼓膜上的 pars flaccida 與 pars tensa 均可能產生凹陷,甚至可能兩者同時凹陷。凹下去的凹窩被認為可能形成膽脂瘤的前身。)
    3. 手術或外傷後卡在深處的驎狀上皮。
    4. 中耳黏膜的 squamous metaplasia。
  4. 好發於中耳空間的後上方。

Congintal cholesteatoma

鼓膜是完整的,沒有先前的慢性中耳炎(會造成鼓膜穿破或凹陷),或者雖然中耳炎很嚴重應該會讓鼓膜穿破,但鼓膜卻沒有穿破。發生在嬰兒與小小孩身上。在懷孕的第十五週後,中耳顳骨的前上方表面會有小的 epidermoid cell cell colonies。然後它們在出生後一年內就會消失。但是如果沒有消失而且繼續生長的話,就會變成先天性膽脂瘤。顯微鏡下這些上皮的層數會比後天的少一些。

Cholesteatoma of petrous apex

發生在顳骨岩部並且與中耳的膽脂瘤沒有關係。被認為可能是先天的,但目前仍未找到可以解釋此類病灶來源的原因。常常侵犯到位於 cerebellopontine angle 的 CN VII 與 VIII 而造成症狀。

資料來源:

  • Stacey E. Mills, Histology for pathologists, 3rd edit.

This article was written by 封狼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