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原文翻譯,只是報告用筆記。
Title:The human renal lymphatics under normal and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淋巴系統是用來回收蛋白質與液體,其分佈動物研究,包括 uteric occlusion technique, 電顯, microradiography。在人類有屍腎之 microradiography 研究,但沒有相關的光學顯微鏡研究,此因缺乏可靠的 marker 來區分微血管與微淋巴管。在這之前關於人類腎臟淋巴分佈的研究結果,來自胃癌廣泛阻塞導致淋巴管的擴張,故可辨別。
近年已找出一些淋巴管的 marker,包括:
-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
- lymphatic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1 (LYVE-1)
- podoplanin
- prox-1
- D6
- D2-40
其中 D2-40 有找到可染福馬林固定、石臘包埋之後標本的 Ab,且其不與血管內皮作用。此抗體已用來偵測多種組織的淋巴管,但用在人腎則未有報告,僅有一篇用在移植後腎臟切片者。故用抗 D2-40 抗體的免疫組織化學法(immunohistochemical)來進行正常或異常腎臟的解剖結構研究。此研究所使用病理腎臟包括:RCC、end stage kidney、cortical infraction、acute tubular necrosis,以及水腎。
方法與材料
正常組織:10個 autopsy 於死後三小時內取下,共取得 20 片組織,並經鏡檢確認正常。(頂多有輕微的動脈硬化/充血。)
RCC:10 個樣本,nephrectomy。都是 clear cell type 且具有 fibrous capsule,共取下 40 片組織,包括腫瘤與無腫瘤處。
ESRD 來自三個洗腎病患。cortical infraction,兩名。acute tubular necrosis,一名。水腎,兩名。上述八個病例均為三小時內解剖驗屍所得之腎臟,每個 case 取二片組織。
組織固定在 10 % 福馬林並以石臘包埋,切薄片。染色包括 H&E、Azan–Mallory、elastica van Gieson,以 anti-D2-40 Ab 加染,用的是根據 manufacturer’s instructions 的 CSA II kit。正常與 RCC 的部分尚以同樣方法加染了 CD 31。這些染色最後是用 diaminobenzidine tetrahydrochloride 來呈色的。Negative control 的部分則把加入的抗體改成一般老鼠抗體。另以兩個正常胃的組織染 D2-40 與 von Willebrand factor 作為對照,來確認抗 D2-40 抗體染上的部分的確是淋巴管。
正常腎臟的淋巴管分佈這樣量:20 片玻片中分出五個區域,在高倍下(X200)計數數量。五個區域分別是:小管間的皮質、絲球旁邊、小管/ collecting duct間的髓質、皮質的 interlobular 血管周圍、interlobar 血管與 arcuate 血管周圍
在 RCC 的 case 中計數亦包括腫瘤之中與纖維 capsule 中。在 ESRD 則計數皮質。除了在 interlobar 血管與 arcuate 血管周圍者之外,病理腎臟的皮質部分都有做計數的動作,並與正常腎臟比較。
結果
淋巴管在正常胃的 muscularis mucosa 間質中很多。此結果以 LYVE-1 確認,D2-40 出現於淋巴內皮,但不出現於血管內皮; von Willebrand factor 則相反。(圖一,a, b)正常的腎臟中,血管內皮與腎絲球對 D2-40 (-),(圖一 c)用老鼠抗體的 negative control 並未染上任何顏色。
正常腎臟皮質的淋巴管是 tubular 或者 slit-like 的形狀,很少出現在微血管旁邊。絲球與小管周圍的淋巴管管腔內是空的,且數量較微血管少。(圖二a, b)D2-40 (+) 的淋巴管有時亦 CD31 (+)。Interlobular 血管旁的間質較狹窄且纖維化,淋巴管豐富且靜脈旁邊比動脈旁邊更多。(圖二c)血管旁的淋巴管一般是空心,但少數內含紅血球。
髓質淋巴管極少(十個 case 中只有 4 個有找到。)(圖二d)且都在接近皮質的管道旁邊。D2-40+ 的淋巴管有時亦同時 CD 31+。
淋巴在 interlobar 血管旁邊很多,(圖三a)呈平行走向,(圖三b)且不只在間質,亦在血管壁中甚至在血管內皮下方存在。大多淋巴管 lumen 是空的,少數內有少許 RBC。(圖三 c, d)arcuate 血管旁亦伴有淋巴管,分佈與 interlobar 血管的相近。多數與大血管相關的淋巴管同時是 D2-40 (+) 與 CD31 (+)。(圖三 e,f,大多 CD31+ 的是血管內皮。)
依照解剖位置來看的腎臟淋巴管分佈(圖四,只有 cortex 組與 interlobar 組沒有顯著差異?)主要分佈在血管旁邊。
腎盂:淋巴與血管均少。有在脂肪中發現,而腎動靜脈旁間質內豐富。
ESRD:萎縮,具有纖維化的間質、硬化的絲球、萎縮的腎小管。interlobular a. 的排列很擠,管壁嚴重纖維化且增厚,這附近的淋巴管很少。在皮質,淋巴管分散但密度較正常增加。(圖五a, b,圖六)髓質中找不到淋巴管。
RCC 10 個 case 均是有 fibrous capsule 的 clear cell type。在腫瘤中間,CD31 (+) 的血管很豐富,但 D2-40 (+) 的淋巴管則未被找到,僅在腫瘤邊緣有少數。有找到腫瘤細胞鑽入淋巴管中的證據。在腫瘤外圍有纖維化與小管萎縮的部分,淋巴管的密度增加(圖六),而在遠離腫瘤處的皮質則與正常相同。
新梗塞病灶處無淋巴管,病灶周圍則類似正常腎臟。老梗塞產生纖維化,內有少數淋巴,老梗塞病灶中的血管,周圍的淋巴管則稀疏。acute tubular necrosis:在 cortex 與 interlobular 血管周圍的分佈類似正常。水腎:組織萎縮、纖維化,淋巴管在 interlobar 與 arcuate 血管旁增加,在 interlobular 旁減少。cortex 中有少許分散的淋巴,而髓質中則找不到。
討論
人類腎臟正常淋巴分佈尚未有光學顯微鏡上的研究,此因缺乏可靠的淋巴內皮 marker 之故。本研究顯示用抗 D2-40 之免疫染色可有效偵測病理及正常狀態下的淋巴管,在人類正常腎臟中,淋巴分佈與動物研究的報告相似。淋巴管在 interrenal 血管旁豐富,而在絲球與小管間較少。動物研究則顯示:淋巴管常出現在絲球之附近與 interlobular 血管旁邊,後者常是較大口徑的淋巴管。Microradiography 顯示人腎淋巴管起自絲球附近,沿著入球小動脈與 interlobular a. 走。
關於髓質內的淋巴管則有爭議。在狗腎不存在,而豬與人則有少量。其確實少量存在於髓質邊緣(4 個 case)。量比在皮質中的少很多。那些沒找到淋巴管的 case 差異則可能導因於取樣不足。
此研究發現有的淋巴管中散佈有紅血球,尤其是在 interlobar 與 arcuate 動靜脈旁邊,還有病理狀態下的腎臟中。這些管子是同時 D2-40 (+) 且 CD31 (+)。CD31 可染上血管內皮與淋巴內皮,而 D2-40 則固定只染淋巴內皮。而人類淋巴管有時可內含紅血球、淋巴球與巨噬細胞,尤其在週邊充血時。而在綿羊,腎臟的淋巴管比其他器官的淋巴管含有更多紅血球。因此,淋巴管再把周邊老舊紅血球送到淋巴結分解這點扮有重要角色。
考慮上述因素,D2-40 管道中有紅血球並不奇怪,且仍可視之為真正的淋巴管。
在 H&E 切片中,常將腔道中有紅血球者視為血管,本研究則顯示要區分血管與淋巴管必須使用特殊染色,比如 D2-40。
本研究中,發現 D2-40 亦對偵測 RCC 中淋巴管有幫助:在腫瘤邊緣,找到少數被 RCC 侵犯的淋巴管。RCC 的 microvascular invasion 與周邊淋巴結轉移相關,且是 RCC nephrectomy 病患最有意義之預後因子。但那究竟是淋巴管或血管卻未被研究。本研究結果顯示,D2-40 可用來調查 RCC 淋巴管侵犯與預後的關係。
本研究中,RCC 周圍的皮質淋巴管顯著增加(圖六)腫瘤細胞與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一般會做淋巴內皮生長因子,如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 C 與 D。因此淋巴管的增加可能與這些生長因子有關。
本研究亦發現末期腎皮質的淋巴管較多,但這並非真的淋巴管增生,而是假的增加:因末期腎的血管(旁邊淋巴較多)都壓縮在一起了。
D2-40 提供一機會可好好研究腎病的淋巴生理、病理變化。
—
感想?這篇其實是廣告對吧?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