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胃癌很多,因此相關研究也多。日本人版的胃癌分類雖然看起來很龜毛,但其國際地位可是份量十足的。以下是日本人版胃癌分類,資料來自Japanese Classification of Gastric Carcinoma – 2nd English Edition –,由日本胃癌學會所撰寫發表。
分期用標籤
- T:腫瘤侵犯深度。
- N:淋巴轉移。
- H:肝轉移。
- P:腹膜轉移。
- M:遠端轉移。
- c:臨床發現,來自理學檢查、影像診斷、內視鏡或診斷性腹腔鏡手術、切片與細胞學、生化方面與其他檢查。
- s:外科發現,來自手術時的發現、手術中影像診斷與細胞學、冰凍切片。
- p:病理發現,來自手術切除後檢體的病理檢查。
- f:最終發現,上面三者交叉比對後的相加最終結論。
這系統似乎修改自 TNM 系統,因此寫起來非常地像。實際使用時,標示寫法是像「pTx, pNx, sHx, sPx, sMx, fStage I-IV」。
描述──原發腫瘤
- 數量與大小,大小以兩條最大徑表示(面積)。
- 位置。包括胃的上(U)、中(M)、下(L),以及食道(E)與十二指腸(D)。若侵犯不只一區,從最嚴重的地方開始寫起,比如說 ML。然後再敘述腫瘤是位於大彎(Gre)、小彎(Less)、前壁(Ant)或後壁(Post)。
接著,若此病患之前已經做過切胃的手術,解釋之前切胃的原因(良性〔B〕惡性〔M〕或未知〔X〕)、時間(單位為年)與新發腫瘤的位置(吻合處〔A〕、縫腺〔S〕、其他〔O〕、整個〔T〕、食道〔E〕、小腸〔D 或 J〕),寫法如 B-12-AJ。最後,若有資料,則描述一下之前切了多少,以及如何重建。 - 巨觀分型(Type),與 T 分期一起紀錄,如 cType 0 IIa, T1。分成 0~5 六種。
- Type 0:表淺且平坦,可能有點凹或凸,又可再細分:Type 0 I:凸出來;Type 0 IIa:表面微凸;Type 0 IIb:平坦;Type 0 IIc:表面微凹;Type 0 III:凹陷。(與早期胃癌的分法類似,唯早期胃癌僅限定於 T1 病灶。圖解可參見參考資料原文件圖三)如果同時有一種以上的狀況存在,則把佔地較大的型態寫在前面,如 IIc + III;凸與有點凸,凹與有點凹的界線則在「正常黏膜厚度兩倍以上或以下」。
- Type 1:息肉狀腫瘤,界線清晰,通常寬底。
- Type 2:潰瘍狀腫瘤,界線清楚邊緣凸起。
- Type 3:潰瘍狀腫瘤,界線不明並浸潤胃壁。
- Type 4:浸潤性腫瘤,潰瘍不明顯。Type 1~4 圖解可參見參考資料圖四。
- Type 5:無法歸類於上述任何一類者。
- 腫瘤侵犯深度(T):T1 侵犯至多到 submucosa;T2 侵犯至 musclaris propria 或 subserosa;T3 穿破 serosa;而 T4 則已直接侵犯鄰近其他構造。若未知,則打 Tx。如果腫瘤直接侵犯大小網膜或沿著連續的臟壁跑到食道、十二指腸,此時並不算真的 T4。在吃到網膜時,未穿出臟層腹膜時仍然算是 T2,而若穿出臟層腹膜,則算是 T3。
描述──轉移病灶
- 淋巴轉移,有張變態五星級的表:表中的 1 表示第一群(group 1)淋巴結,有轉移時分期是 N1,2 與 3 依此類推。M 表示此區有轉移時視同遠端轉移 M1。
週邊淋巴結分區、淋巴轉移與原發腫瘤相對位置的意義
位置LMU/MUL/MLU/UMLLD/LLM/M/MLMU/UMUE+
No. 1 | 賁門旁(paracardial),右邊。 | 1 | 2 | 1 | 1 | 1 | |
No. 2 | 賁門旁(paracardial),左邊。 | 1 | M | 3 | 1 | 1 | |
No. 3 | 沿著小彎走的。 | 1 | 1 | 1 | 1 | 1 | |
No. 4sa | 沿著胃短血管(short gastric vessels)走的。 | 1 | M | 3 | 1 | 1 | |
No. 4sb | 沿著左胃網膜血管(gastroepiploic vessels)走的。 | 1 | 3 | 1 | 1 | 1 | |
No. 4d | 沿著右胃網膜血管(gastroepiploic vessels)走的。 | 1 | 1 | 1 | 1 | 2 | |
No. 5 | 幽門上(Suprapyloric) | 1 | 1 | 1 | 1 | 3 | |
No. 6 | 幽門下(Infrapyloric) | 1 | 1 | 1 | 1 | 3 | |
No. 7 | 沿左胃動脈走的。 | 2 | 2 | 2 | 2 | 2 | |
No. 8a | 沿著肝總動脈(common hepatic artery),前上。 | 2 | 2 | 2 | 2 | 2 | |
No. 8b | 沿肝總動脈,後。 | 3 | 3 | 3 | 3 | 3 | |
No. 9 | 沿著 celiac artery。 | 2 | 2 | 2 | 2 | 2 | |
No. 10 | 位於脾門的。 | 2 | M | 3 | 2 | 2 | |
No. 11p | 沿著脾動脈近端。 | 2 | 2 | 2 | 2 | 2 | |
No. 11d | 沿著脾動脈遠端。 | 2 | M | 3 | 2 | 2 | |
No. 12a | 位於肝十二指腸韌帶,沿著肝動脈。 | 2 | 2 | 2 | 2 | 3 | |
No. 12b | 位於肝十二指腸韌帶,沿著膽管(bile duct)。 | 3 | 3 | 3 | 3 | 3 | |
No. 12p | 位於肝十二指腸韌帶,門靜脈後面。 | 3 | 3 | 3 | 3 | 3 | |
No. 13 | 位於胰臟頭的後表面。 | 3 | 3 | 3 | M | M | |
No. 14v | 沿著上腸繫膜靜脈。 | 2 | 2 | 3 | 3 | M | |
No. 14a | 沿著上腸繫膜動脈。 | M | M | M | M | M | |
No. 15 | 沿著 middle colic vessels。 | M | M | M | M | M | |
No. 16a1 | 位於橫膈主動脈裂(aortic hiatus)。 | M | M | M | M | M | |
No. 16a2 | 沿著腹主動脈,從 celiac trunk 上緣至左腎靜脈下緣段。 | 3 | 3 | 3 | 3 | 3 | |
No. 16b1 | 沿著腹主動脈,從左腎靜脈下緣至下腸繫膜動脈上緣段。 | 3 | 3 | 3 | 3 | 3 | |
No. 16b2 | 沿著腹主動脈,從下腸繫膜動脈上緣至主動脈分叉段。 | M | M | M | M | M | |
No. 17 | 位於胰臟頭的前表面。 | M | M | M | M | M | |
No. 18 | 沿著胰臟下緣。 | M | M | M | M | M | |
No. 19 | 橫膈下方(Infradiaphragmatic)。 | 3 | M | M | 3 | 3 | 2 |
No. 20 | 位於橫膈食道裂。 | 3 | M | M | 3 | 3 | 1 |
No. 110 | 胸腔下段食道旁。 | M | M | M | M | M | 3 |
No. 111 | 橫膈上方。 | M | M | M | M | M | 3 |
No. 112 | 後縱隔。 | M | M | M | M | M | 3 |
- 肝轉移,無則記 H0,有則記 H1,不明則記 Hx。
- 腹膜轉移,無則記 P0,有則記 P1,不明則記 Px。
- 腹膜細胞學,無則記 CY0,有則記 CY1,不明則記 CYx。
- 其他遠端轉移,無則記 M0,有則記 M1,不明則記 Mx,並註明轉移的位置。
分期劃格子
N0N1N2N3
T1 | IA | IB | II | IV |
T2 | IB | II | IIIA | IV |
T3 | II | IIIA | IIIB | IV |
T4 | IIIA | IIIB | IV | IV |
H1, P1, CY1, M1 | IV | IV | IV | IV |
(所以很懷疑幹麼把遠端轉移改分成這麼多種?本來的 TNM 多清爽。)
外科
要註明外科的術式以及一起切除的其他器官,切除邊緣是否受犯(近端、遠端)分出了多少淋巴結(D1 表完全摘除第一群淋巴結,D2 表摘除了第一與二群,D3 則表示完全摘除三群淋巴結)。最後依照外科發現與最後結果,把切除的結果分成 A、B、C 三種。
- 高治癒率的腫瘤完全切除,其定義為 T1 或 T2,N0 且至少做 D1 的淋巴結清除或 N1 至少做到 D2,沒有任何遠端轉移且兩端邊緣距離腫瘤均超過 10 mm。
- 腫瘤完全切除,但不符合 A 的定義。
- 腫瘤沒切乾淨,尚有殘餘。
檢體處理
按照上述看過與紀錄過之後,沿胃大灣打開攤平,自黏膜面量取腫瘤的面積與距離兩端切面的距離。把淋巴結取下,在把整個位攤平釘好,黏膜面朝上,泡福馬林固定。
固定完成後方開始切,最先沿胃小彎剁下一條作為背景。
對於 Type 0 的表淺病灶,簡單剁成一系列平行胃小彎的肉條,而侵犯較深者則還必須找出吃得最深的位置。若邊緣不確定,則多切幾塊懷疑的位置。若是先前已經開過胃,則務求盡量表現腫瘤與吻合處或縫合線間的關係。
淋巴結則一顆顆分好,以最大切麵包埋。
組織學分型
較常見的一般類別包括:
- Papillary adenocarcinoma (pap)
- Tubular adenocarcinoma
- Well-differentiated type (tub 1)
- Moderately differentiated type (tub 2)
- Poorly differentiated adenocarcinoma,整體而言完全未分化,而僅能找到一點點腺癌部分者亦歸於此類。
- Solid type (por 1)
- Non-solid type (por 2)
- Signet-ring cell carcinoma (sig)
-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muc)
臨床或流行病學上, papillary 與 tubular 可歸在有分化/intestinal type,而 poor differentiate 與 signet ring 兩種則歸於未分化/diffuse type。Mucinous 則不一定,要視腫瘤中的其他成分為何而定。而較特別的類型則有:
- Adenosquamous carcinoma
-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 Carcinoid tumor
- 其他
(原始參考文件中有相關照片供參考,這裡或許以後再補上網路上的相關類圖。)
分出類型之後,再依照腫瘤細胞與間質間的關係分成間質很多(Scirrhous type)、間質很少(Medullary type)與間質中等(Intermediate type)三種。依照腫瘤浸潤的方式,又可分成推擠式(INF α)、浸潤式(INF γ)與中間型(INF β)。
微淋管的侵犯與靜脈的侵犯,則分別依照嚴重程度記為 ly0-3 與 v0-3。由於靜脈侵犯在一般 H&E 染色下不易判別,故建議可使用 Elastica staining 或者 Victoria-blue H&E staining 來評估。
淋巴結轉移的數量與分離出的淋巴結總數均要記載。
Mucosectomy 標本
包括內視鏡或腹腔鏡,僅切取黏膜部分的標本,這些釘在軟木片上固定。量取紀錄大小形狀邊緣,若能分出近端遠端,亦標示之。固定好後,每 2 mm 切一片。
鏡檢時除了腫瘤的組織分型,尚必須紀錄其最大大小、上面是否有潰瘍、是否有微淋管與靜脈侵犯,以及側面和下方切面是否切乾淨,有無腫瘤侵犯。腫瘤侵犯深度只在下方切面未受侵犯時才紀錄。(否則沒有意義:最深的地方沒有真的被切進來。)
黏膜性切除病灶的治癒機會亦可分成三類:
- Resection EA:深度只到黏膜層(mucosa),組織類型為 papillary 或者 tubuar,沒有潰瘍或潰瘍形成之疤痕(scar),下方切面未受犯且側邊切面距離腫瘤至少 1 mm,沒有微淋管或靜脈的侵犯。
- Resection EB:切面均未受犯但不符合 EA 的條件。
- Resection EC:任何一面沒切乾淨。
資料來源:Japanese Classification of Gastric Carcinoma – 2nd English Edition –, by Japanese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 Gastric Cancer (1998)1:10-24.